(二)以双向交流为表达语态
随着网络的一步步发展,美国民间非营利机构TED的系列演讲风靡全球,之后各种演讲层出不穷。听道论坛、万有青年烩、《百家讲坛》、《超级演说家》等等,有直接模仿,做中国版TED的,像听道论坛和万有青年烩,也有借TED这股旋风做自己的演讲的。《开讲啦》以TED为蓝本,将演讲和青年代表们的犀利发问、平等的交流互动相结合,在中国电视上首创了青年电视公开课的表达形式。
1.表达上的双向交流
首先,“演讲+提问”的互动形式。《开讲啦》并不是公知们单纯的讲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它在演讲的基础上增加了“问”,一期节目45 分钟,演讲时间1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用于互动交流。“演讲+提问”的互动形式是一般电视演讲所不具有的。在《百家讲坛》栏目中,专家学者们用自己的视角解读历史、解读名著,使学术文化大众化,让大众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历史,领悟普世价值,与《开讲啦》注重双向传播不同,它注重的是学者知识的单向传播。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栏目虽然采用了“演讲+提问”的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形式,但与《开讲啦》的交流互动不一样,《超级演说家》“学员”台上讲,“导师”台下评,考试一样的互动;《开讲啦》也是台上讲,台下评,考试一样的互动,不过人物位置对调了,被考被评的是那些权威“老师”,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公知,“考官”是草根观众。
其次,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除了“演讲+提问”的互动交流,《开讲啦》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话语权“分享”给受众。不同于“万有青年烩” 演讲者的内部推荐,演讲内容的“技能化”,《开讲啦》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开展“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你想听谁讲,我们就请谁来”的活动,线上线下征集节目嘉宾、嘉宾演讲内容、话题内容甚至一些趣味“小纸条问题”。这种人物征集、话题征集搭建的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们开辟了一个在电视讨论公共话题的话语空间。[7]《百家讲坛》也曾引发了观众们的各种议论,但多是线下讨论,《开讲啦》这种线上线下的讨论却是绝无仅有的。节目播出时,现场几百位青年人与嘉宾互动交流;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是一派欣欣向荣。节目组邀请了多位嘉宾参与线上的微访谈,把一场与青年人的心灵对话演变成一场互联网社区与网友的互动。[8]《开讲啦》就像青年人的专有交流场所,大家一起分享对于青春、梦想和成长的思考。这种强大的互动交流,这种平等和尊重,这种“用电视”的精神,杨晖称之为“TV2.0”精神。
5
2. 内容上的双向交流
演讲类节目如TED、万有青年烩和《百家讲坛》,都是嘉宾们向受众阐述自己的观点后结束节目,内容单一。《开讲啦》则更进一步,增添了观点的讨论、思想内容的交流等环节,将演讲和青年代表的尖锐发问相结合。嘉宾通过十五分钟演讲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然后与八位青年代表、三百位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对话,讨论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交流思想。《开讲啦》的青年代表是通过“青春代表校园行”等活动选拔出来的,他们类型多样,来源多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新锐的思想观点和新鲜的表达语态。面对各界各领域的明星嘉宾们,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问质疑。2013年11月30号高希希在分享“故事里的故事”时,青年代表杨起帆问他只拍正剧,不拍雷剧,担不担心被激烈的市场淘汰出局;青年代表宋澎和他说,忙碌工作后,很多人都不愿意费心费脑的看电视剧,还直言他的《新三国》有很多穿帮镜头;青年代表高原质疑他的《楚汉传奇》大规模运用《三国》的原班人马,甚至背景音效都一模一样,是不敢启用新人,是对观众的一种敷衍,是想给剧上保险等等。一系列的质疑、讨论让高希希导演不停擦汗。中央美院徐冰教授在分享“创造力从哪来”时,青年代表章扬说他去文化馆看艺术却看不懂,“看不懂艺术是谁的错,艺术是不是该离人民近点?”青年代表于垠水反驳,“为什么非要看懂呢”引发了“怎样看待当代艺术”的话题。对于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话题,人们可以赞同可以中立也可以驳斥,它是一堂课,更是一场思想讨论会。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9]。《开讲啦》借助央视平台,将不同年代、性格和领域的明星人物整合,将网络社区、电视演讲、公开课、辩论会等元素进行整合,将人生问题和社会现实及时下的流行文化相结合,开创了富有“TV2.0” 的理念的青年电视公开课。这对其他电视综艺节目不得不说是一种思考,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打破各领域的界限,与时俱进,重新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三)真诚的节目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商业化,越来越多的节目为了收视率走向“表演化”。2012年《中国好声音》创造了收视奇迹,但与此同时,节目和选手被质疑编故事、假煽情;2013年《我是歌手》第二季观众席上出现的“哭泣姐”“陶醉哥”更是质疑声
6
不断,之后不断曝出一些节目为赢收视率找职业观众和托儿的事情。一时间,综艺节目制作的“真诚”饱受诟病。而《开讲啦》则始终带着真诚做节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节目制作理念真诚。它的定位是青年电视公开课,是特意为9 0 后年轻人制作的节目,在节目制作之前,栏目组特意到全国近百所高校做调研,然后分析整理,最后根据民意确定了节目语态、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说人话,不端着,够真诚,正能量”[10]。《开讲啦》节目嘉宾范围广:有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政界、商界、文艺界、体育界甚至是国界等各界的有影响力的明星人物:有科学家杨振宁,大学教师陈果,文学家严歌苓,政治家范徐丽泰,企业家王健林,影星周润发,世界体育明星肖恩·巴蒂尔等等。虽然嘉宾都是各界各领域里的大腕,但栏目组根据尊重受众提出的“说人话,不端着,够真诚,正能量”的要求,将嘉宾演讲舞台设计成弧形,让青年代表、观众对舞台形成包围之势,并且没有给舞台设置演讲台、演讲稿和提示器,让嘉宾在有形无形的压迫下,无法遣词造句、反复琢磨,只能敞开心扉,真诚的表达。
其次,嘉宾态度真诚,叙事内容积极向上。虽然演讲嘉宾都是各界的顶级人物,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明星气场。徐静蕾“一上场,就老实交代——“我是个容易紧张的人,一上台,脑子就一片空白”。刘德华在演讲前就给台下观众说自己会因为讲得不好而紧张,一上台就说自己很紧张,不会讲话,连手指都是麻的。一代影帝周润发在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更是幽默风趣、亲切可爱,当主持人撒贝宁问到“您为什么爱自拍”时,周润发淘气地在小撒耳边悄悄说:“你知道吗?我有病,自拍病”。然后在现场和观众自拍合影,与普通人无异。
虽然《开讲啦》邀请的演讲嘉宾在某一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它并没有一味地宣扬嘉宾的成就,让人们向其学习、看齐,而是通过嘉宾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让青年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的生活。2013年7月1号范徐丽泰分享“你真的尽力了吗”时分享了她在大学里学羽毛球的事情。她不会打羽毛球,看见别人打得很好玩,就想去玩,人家在打的时候,她去参与,那些人都看不起她,因为她连羽毛球的拍子都拿得不好,都不让她跟他们打。第二天,她就到书局去买了好几本羽毛球的书,练了一年后,在香港大学比赛羽毛球的时候,拿了冠军。“为什么记着,不是因为我做了冠军,而是记着,如果我要想做一件事,如果我愿意付出努力,我会成功的,我会有进步的。任何事情我不认为我是懂的,就是因为我不
7
懂,我就要去学,我就要去了解”。类似于打羽毛球的事情几乎人人都会遇到,但遇到了像她那样去做的怕是寥寥无几。徐丽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们面对困难,要付出努力要尽力而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开讲啦》的真诚可以看到电视综艺节目要赢得观众的青睐,必须从受众的角度思考,以受众为本,对受众负责,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以真诚换取受众对节目的忠诚。
三、对其它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
《开讲啦》在收视与口碑上的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它身上有很多其他电视综艺节目需要学习的。它提示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除此之外,以下三点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统筹文化和娱乐,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统筹文化和娱乐,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就是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到,“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 [11]。普通大众都有娱乐的需要,都比较喜欢观看一些有趣味、有吸引力的节目。《开讲啦》打破了“演讲即严肃”的惯例,节目轻松愉快,现场嘉宾跳艳舞,观众秀才艺,主持人幽默挑事,“小纸条”八卦,轻松的演讲愉悦受众身心。这档轻松的电视公开课为央视赢得了加多宝5996万的冠名费,比标底价溢价58%,可谓收益颇丰。这对一些主旋律的人文节目不得不说是一个借鉴,在可能的范围里,适当运用一些娱乐元素,将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寓教于乐,
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品味人生哲理。
电视节目也不能只顾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丢失应有的社会效益。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出新,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不然,即使暂时赢得观众的“眼球”也不会长久。电视综艺节目要致力于提升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者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12]《开讲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它通过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