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资格证书(以上原件)、工作简历是否真实可靠符合要求才能开展工作,并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考核(作好记录),及时调整不合格的监理人员。将监理人员的姓名、性别、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名称、进出时间等情况等记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登记表》上。施工单位的审查、核对、考核,由监理单位具体实施,核对考核后报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
?:监理规划和分阶段的监理实施细则的审查:督促监理及时提交《监理规划》和阶段的《监理实施细则》,由管理单位在7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成。
?:检查监理单位对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等审核情况。 ?:各种准备工作的检查:施工图已会审,施工组织设计已审批,施工现场的准备已具备开工条件,施工单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施工总平图已审核。
?:工程质量实行样板引路制度:样板包括重要的部位、关键的节点、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等,特别是关于渗漏方面的必须实行样板引路制度。主要步骤:
?.1明确工艺流程:样板制作之前监理牵头,施工单位协助,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技术细则、相关规范、法规等明确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
?.2制作统一样板:监理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在各阶段的监理实施细则里明确需要制作样板的清单,根据其重要性分成A、B两类,A类以粉刷、门窗、屋面、卫生间、地下室防水、地砖、室内表面工
作内容和外墙等为主,其余为B类。
?.3样板做法:施工工艺流程明确后由施工单位编写施工方案和质量控制要点,监理单位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和质量检查标准,经审核后由施工单位实施,制作样板时要显示每道工艺的结果,由一系列样板组成,而不仅仅是显示完成面的情况。
?.4样板确认:A类由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参与确认。B类由现场监理、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参与确认。样板制作好后必须经相关单位、部门确认,并由监理单位办好书面手续。
?.5样板交底:样板确认后,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进行交底,监理单位监督检查,并做好书面记录。
?.6在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前,监督监理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情况,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操作人员上岗证,各种材料的质保书、出厂合格证、取样复试、机械器具的准用证等。 6: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
①:加强对测量及定位放线的监控工作,监督监理单位按测量要求的仪器对测量定位进行复核,并按备案资料要求做好书面记录。
②:管理单位在每周定期召开的协调会上,及时协调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
③:管理单位现场代表对重要材料设备要检查、监督监理单位是否按合同和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进场检收、抽样、取样复试。不定期对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等是否与合同和设计要求一致,不定期地抽查材料的准用证、质保书、合格证、检验报告
等质保材料是否按备案要求及时进行报审和整理存档,掌握现场质量的实际情况。
④: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施工单位每批主要材料进场前48小时,必须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按相关规范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对验收情况保存书面材料,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在工程中使用。
⑤:管理单位应坚持经常性的质量检查制度,对隐蔽工程及重要和关键程序(如重要部位的砼浇灌、防水工程、装修工程等)要会同监理单位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监理的旁站监理情况和监理单位内业资料的整理存档情况,并随时抽查工程质量情况是否与质保资料反应情况一致,对监理单位流于形式的审批签字进行处罚。
⑥:督促监理单位负责进行中间验收,工程部协调组织进行竣工验收。
7:工程质量事后控制
①:对于重要部分分项工程,如防渗漏的有关程序,在工序交接之前要督促监理单位100%检查验收,并落实整改。
②:监理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采取预防的办法,并送管理单位归档。
③:督促监理单位加强成品保护的管理工作。 8:工程质量验收
①:分项工程隐蔽工程验收:施工单位自验合格后,通知管理单位和监理单位,工程部专业工程师和监理(隐蔽工程总监必须参加)
验收通过后,再隐蔽。
②:中间验收:监理单位组织(工程部、施工单位)对分部工程进行验收评定,并在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上签字。
③:竣工验收:单位工程完工后,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并在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上签字。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管理单位会同施工单位上报质监站验收。
9:针对出现的质量隐患和已形成的质量问题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及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质量隐患和质量问题,均以监理通知单的形式书面发至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按时、保质进行整改,监理单位跟踪检查、直至整改达到书面要求。管理单位人员进行抽查跟踪,根据情况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按本制度进行考核
九: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1:工作依据 ①: 项管合同
②: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条列 2:工作目标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作为该工程安全管理指导原则;确保死亡事故为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管理目标 3:安全保证体系(见附框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