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语文下册《毛泽东词二首》(《沁园 雪》《卜算子 咏梅》)教案1 鄂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0 7:02: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

【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这首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故要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对词篇的理解,对于课文本身,学生没有什么文字障碍,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教学设计上想主要体现引导学生搞清篇章结构,品味语言精妙之处,体会毛主席的豪迈情怀和伟大抱负的意图,以诵读为主要形式。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教材也收录了陆游词的原文,这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契机。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原则,我认为:将两首词对照起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施方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

(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过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有关知识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毛泽东词二首》(《沁园 雪》《卜算子 咏梅》)教案1 鄂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1umo3145h6zh7s4eqk6667gj1yjjc01cg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