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学案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9:40: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

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

2.了解诗人生平和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3.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关键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1.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能体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第 1 页 共 3 页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简析。

【思路点拨】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可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与你交流】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的悲惨命运。除此之外,还有对黄昏孤独的“青冢”和代表昭君思念故国的“环珮”的细节描写。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题目“咏怀”二字不符?

【思路点拨】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结合诗人的写作意图来分析。

【与你交流】没有不符。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诗人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即是“借古人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请赏析诗歌颈联。 答:

[答案]上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看看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下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2.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此诗寄寓了诗人对王昭君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

第 2 页 共 3 页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4.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5.《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3.怨恨 4.“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5.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6.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第 3 页 共 3 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学案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1w5674smr2r4yi9c8hj79c964hjsm00le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