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当时人认为这次选人得当,和晋朝任用王子敬、王季琰相当。
(2)张绪表情严肃地对萧晃的信使说:“这里是我的家乡州郡,殿下怎么可以这样逼迫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意思是,元徽初年,取消东宫官员编制,负责铨选官员的人打算让舍人王俭任格外记室,张绪考虑到王俭人品和家庭门第都很出色,建议应当让他做秘书丞,皇上听从了他。“元徽初”时间词后应断开。“罢”是动词,“选曹”是负责选拔的官员,不可能是“东宫”的宾语,所以“罢”后断开。“格外记室”是官职名,作“拟”的宾语,后应断开,“转秘书丞”是转任秘书丞,后应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隋唐时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的总长官,统管六部”错。 隋唐时尚书相当于六部各部的长官,如“吏部尚书”。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A项“他的风度得到了朝廷官员一致推崇”中“朝廷官员”错,以偏概全。原文“朝野皆贵其风”意思是,朝野人士一致推重他的风度。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本题翻译的重点词是:(1)得,得当;比,相当。(2)
正色,表情严肃;见,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绪字思曼,是吴郡吴县人。张绪少年时就很知名了。他生性清雅简朴,没有贪欲,他的叔父张镜对人说:“这孩子,便是当今的乐广哩。”州里聘请张绪为议曹从事,后推举他为秀才。都令史来询问郡县米事,张绪萧然直视,不曾放在心上。宋明帝每次看到张绪,都要称叹他的性情清高淡泊。吏部尚书袁粲对皇上说:“我看张绪为人有正始之风,适合担任宫廷职务。”元徽初年,取消东宫官员编制,负责铨选官员的人打算让舍人王俭任格外记室,张绪考虑到王俭人品和家庭门第都很出色,建议应当让他做秘书丞,皇上听从了他。张绪对荣耀利禄从不放在心上,朝野人士一致推重他的风度。他曾和客人闲聊,说到一生不懂得应承顺从别人。当时正是袁粲、褚渊把持朝政,有人把张绪的话报告给了他们,于是张绪很快就被派出去做吴郡太守,当时张绪还不知道是这个原因。张绪善于谈吐,向来声望很高,备受尊重。太祖对他特别敬重。仆射王俭对人说:“在北方士人中寻觅张绪这样的人,过了江是找不着的。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否和他相比美?”皇上到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经,由于张绪的座位较远,皇上听不到张绪说话,又不便移动张绪,便把僧达换地方使自己接近张绪。不久,加张绪为骁骑将军。皇上打算让张绪任右仆射,征求王俭的意见,王俭说:“南方士人很少有任此职的。”当时褚渊在座,便启禀皇上说:“王俭还年轻,有些先例恐怕一下子还想不起来。东晋时的陆玩、顾和,都是南方士人。”王俭说:“东晋是衰亡朝政,不能用作准则。”皇上便作罢。建元四年,国子学校刚刚建立,便任命张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张绪升官之后,皇上便让王延之来代替张绪做中书令,当时人认为这次选人得当,和晋朝任用王子敬、王季琰相当。张绪对《周易》很有研究,讲解时总是言语精妙,说理深奥,被当时人所尊崇。他经常讲解何平叔所不明白的《易》中的七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卦的规律所决定的卦义。世祖做皇帝后,张绪转任吏部尚书,祭酒之职仍旧。张绪每次上朝觐见,(离开朝堂时),世祖都要目送他老远。(世祖)对王俭说:“张绪因我的身份地位高贵而尊重我,我因他的德操高尚而看重他。”长沙王萧晃示意张绪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张绪认为他资历不合适,坚持不同意。萧晃派书佐到张绪那里坚持要用闻人邕,张绪便表情严肃地对萧
晃的信使说:“这里是我的家乡州郡,殿下怎么可以这样逼迫我!”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领任国子祭酒,世祖敕告王晏说:“我打算让司徒辞去祭酒,把这一官职授予张绪,外面有什么议论?”萧子良到底没有接受此职。张绪从来不谈利禄问题,一有钱财就散给他人。往往是清言端坐,有时一整天都不吃饭。门生看张绪饿了,就给他准备膳食,但他从来不要求。去世时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注]
。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浮玉:喻指金山。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15.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这两句都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②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流露诗人的落寞的伤感。“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凄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一喜一忧”错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作者虽然闻乐欣喜,但是只能欢心一刻,便又陷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忧”中了;《润州甘露寺弹筝》中作者听哀乐引哀情,两首诗均表达了苏轼的“忧”。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意为: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意为:只看见江水中心倒映着一轮白白的秋月。内容上,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众人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因而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优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曲有尽而韵无穷。手法上,两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江天一色的晚霞和江心中的秋月,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以无声的环境展现听者情感的投入,传达当时诗人或落寞或凄寂的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