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 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心理的实质;
2、 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3、初步具备研究幼儿心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心理的实质 教学准备: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各种版本的《学前心理学教材》;经典的心理研究案例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话题讨论】提到心理学这门学科,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将心理现象分为两大范畴,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言语和思维等过程。 (2)情绪和情感过程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自身的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包含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自我分析】
1.从本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活动参与到学习中?举例说明。
2.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为什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表现会不尽相同?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句话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脑是心理的器官。许多研究证明: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幼儿是大脑发育迅速的时期,因此,一方面,要保护幼儿的大脑,避免幼儿大脑受到损伤,另一方面,要为幼儿的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幼儿大脑正常健康的发育。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其中,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是心理的主要源泉。
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案例分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巴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
思考与讨论: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目的的、主动加以选择的。
(2)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反映。例如:看到同样一棵松树,或读到同样的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3)人的心理不仅能反映外部世界,还能认识自己,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改造自己和世界。
因此,在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分析】
1.长沙某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 “认识风”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一位老爷爷挑着一担粮食走在路途中,天气很热,你们帮老爷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老爷爷凉快凉快?”结果,幼儿的答案只有三个,即:电风扇、空调和吃冰激凌,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当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个圆形中央一个小点的图案并问幼儿像什么时,幼儿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广义的学前时期是指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7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同时,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二)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学前心理学还研究学前儿童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研究和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例如: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个案例,你认为幼教工作者(包括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
案例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的场面。
案例2、家长要求3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也不愿意做,家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
案例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规律,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说明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为将来学习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以及从事跃然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案例分析】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连上立即表现诧异,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
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变得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思考与讨论:从这个案例中,你误出了什么道理?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后,关注和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活动的开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在学习下一节的内容后,我们就会发现,幼儿教师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了解和研究幼儿。而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就是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包含两个方面: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在幼儿的活动中去研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案例分析】你觉得下列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1、运用感觉剥夺实验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2、仅观察一次或两次就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下结论
要点总结: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为在研究中,违背了上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行为研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 1.观察法的含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2.观察法的主要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