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主观条件。兴趣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叫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在无意注意的产生中有重要作用,而间接兴趣则与有意注意有关。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也影响有意注意的情况。比如,一日生活是否有规律。如果生活无规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必要时也很难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再如,不同性质的活动搭配得是否合适。户外活动后马上坐下来学习儿歌,十有八九要走神儿。另外,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维持注意。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新刺激与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对有意注意也有重要影响。新刺激与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太小,人们无需特别进行智力加工就能把握它,因而也不需要集中注意。反之,差异太大,人们即使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也无法理解它,注意也就很难维持下去。 5.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的,因此,它依赖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坚强的人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使之服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意志薄弱者则很难排除干扰,因而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有意注意开始以后,由于兴趣或吸引力的支持使达到聚精会神的忘我境界,以致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能进行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的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可以发生在同一活动的不同对象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活动之间。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 【案例分析】你觉得以下的各种心理表现分别属于哪一种注意品质?为什么? 1、看书时,有的同学能“一目十行”。
2、班主任老师用眼一扫,便知道哪些幼儿在,哪些幼儿不在。 3、大部分的学生能一边看乐谱,一边弹钢琴。
4、学习过程中,大家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案例分析】新生儿具有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属于注意吗?为什么? (一) 原始的注意行为
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
(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三)有意注意的萌芽 【案例分析】小婴儿不会追踪、寻找在他的视线下消失的物体,但七八个月以后,能够注视物体藏匿的地方,甚至能把它找出来。这是否证明婴儿注意的发展? 用视线引导寻找的动作,说明婴儿的注意已带有预期性。 预期性的出现,使婴儿的无意注意开始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萌芽,而在与成人的社会交往中对言语的掌握和使用,使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产生了。
【案例分析】母亲对孩子说:“宝宝,看!灯灯!”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向灯。孩子随之开始抬头看向母亲所指的方向。孩子的注意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 儿童有意注意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 七八个月后,成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言语引导儿童的注意,成人用言语给儿童提出注意的任务,使之具有外加的目的。这时,儿童的注意就不再完全是无意的了,而开始具有有意性的色彩。
【案例分析】掌握言语之后,儿童常常一边做事,一边自言自语:“我得先找一块三角形积木当屋顶”,“可别忘了画小猫的胡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第二阶段,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这一阶段,儿童已能自觉运用言语使注意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事物上。 第三阶段,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行为。
随着内部言语的形成,儿童学会了自己确定行动目的、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注意主动集中在与活动任务有关的事物上,并能排除干扰,保持稳定的注意。这已经是高水平的有意注意。
可见,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 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话题讨论】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你发现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什么样的特点?大、中、小班幼儿的注意有什么不同?
幼儿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但由于各年龄班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其无意注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转移注意。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程度较高。
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相当稳定。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而且大班儿童关注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他们的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注意的这种变化与其认识的深化有关。 (二)有意注意的发展 婴儿末期或先学前初期,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及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成人开始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儿童必须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有意注意就开始萌芽了。
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发展比较缓慢。只有在成人提出非常具体的任务时,才能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对象,而且极易分心。
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额叶是有意注意的控制中枢所在, 其要到7岁的时候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中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能保持10分钟,大班能保持15分钟左右。可见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其有意注意。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引导。成人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二是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小朋友注意看,什么东西浮起来了?”等。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只看不动”,应该让注意对象成为幼儿的直接行动对象。 【案例分析】“当你垒宝塔的时候,下面要选最大的积木,对!就是那个最大的,还有没有了,再找找看!”于是幼儿就找最大的积木搭他的宝塔了。想一想,老师的这段话有助于幼儿什么注意的产生?这是什么因素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儿童注意的发展,除了表现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上,还表现在注意品质的变化上。 1.注意的广度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的案例,你认为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一些? 1.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知道为什么吗?
2.10个胡乱分布的圆点不容易被把握,如果五个为一组排成两朵梅花形,就很容易被注意到;懂英语的人对英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比不懂英文的人要大的多。 (1)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知识经验。 (2)发展特点
注意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但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广度还比较小。所以不能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到较多的事物。
【问题思考】根据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和幼儿注意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 2.注意的稳定性
【案例分析】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七彩的梦”,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你认为保持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因素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系。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的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反之,对象新颖生动,活动方式适宜、有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大。 (2)发展特点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小班有意注意集中的时间为3—5分钟,中班为10分钟左右,大班为15分钟。但总体而言,幼儿的注意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受到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 3.注意的转移 【案例分析】中二班的小朋友们刚在体育活动中玩过激烈的游戏活动,回到教室,代班的王老师马上要求小朋友们坐下来学算术。结果小朋友们还是吵个不停,王老师觉得小朋友们不配合,很是苦恼。你觉得王老师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苦恼? (1)影响因素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如果前一种活动中注意的紧张度高,两种活动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主体对前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注意的转移就困难而且缓慢。反之,就容易且迅速。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是主体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地将注意指向新的对象或新的活动;分心是被动的,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活动任务。
(2)发展特点 幼儿易分心,不善于根据任务的需要灵活地转移注意。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 4.注意的分配
【案例分析】幼儿跳舞时,常常注意动作,就忘了表情;做操时,常常注意了动作,就无法保持队形的整齐??这些现象一般是因为什么? (1)影响因素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发展特点
幼儿掌握的熟练技巧较少,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常常顾此失彼。注意的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四、学前儿童注意的分散
一般来说,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
【提问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实习时与幼儿都有过很多接触,你见到过幼儿分心的情况吗?幼儿分心一般容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录像分析】多媒体播放幼儿园活动中幼儿注意分散的片断,让学生观察。 问题思考:录像时哪些因素导致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