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开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球金融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发展至685万亿美元,相比于2008年底,增长率为4.46%。图2描述了2001年至2012年全球金融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及其各年增长率,可直观地发现,在2001年至2008年年初金融衍生品发展非常迅速,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衍生品市场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图2:全球金融衍生品未偿还总额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BIS)
金融衍生品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可知,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场占比远远高于场内市场,2001年至2012年,前者的市场平均占比为87.45%,而场内衍生品市场未偿还金额平均占比只有12.55%,从图3中可以看出场内衍生品市场的未偿还金额占比呈现逐年下降
5
的趋势。2012年创下新低,场内衍生品未偿还金额为52.55万亿美元,市场占比只有7.67%,即衍生品未偿还金额中有92.33%均来自场外衍生品市场。
图3:2001-2012年场内、场外金融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占比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BIS)
截止到2012年年底,场内衍生品未偿还金额达52.55万亿美元,合约数量达19258万张。场内衍生品可分为利率类衍生品、货币类衍生品和股票类衍生品的未偿还金额分别为48.6万亿美元、0.34万亿美元、3.58万亿美元,成交的合约数量分别为10862万张、1407万张、6989万张,这三种金融衍生产品中利率衍生产品和股票类衍生产品占据了场内市场交易量的绝大部分。利率衍生品和股票类衍生品平均交易量分别为52%、42%。2001年至2012年货币衍生品交易量占比很小,在2%-9%内波动,均值为4%。从未偿还金额角度分析,利率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平均占比达91.61%,占市场未偿还金额的大部分。而从交易地区结构来看,2001年至
6
2012年12月,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太地区市场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平均占比分别为:55.49%、37.73%、5.07%。
由于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较为宽松,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并发展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力市场,对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前,场外衍生品未偿还金额从2001年的111.2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585.9万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尽管金融危机对衍生品市场影响较大,但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2012年未偿还金额相对于2007年底仍然有7%的增长。场外衍生品主要有外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股票类衍生品、商品衍生品、信用衍生品等。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这5类衍生品的未偿还金额平均占比分别为10.75%、72.87%、1.419%、0.84%、4.14%,利率衍生品未偿还金额占据了场外市场未偿还金额的大部分。
二、境外金融衍生品OTC市场的运行和变革
OTC市场的特点预示着结构化产品在金融危机到来时会出现问题。信用衍生品、商业票据、地方债券和证券化资产等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主要在OTC市场交易,正常市场情况下它们的流动性高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市场出现恐慌的时候,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就会迅速枯竭,引起连锁反应,随之带来的两个问题就是无法为资产定价和无法卖出资产。
7
没有流动性好的市场和一个好的价值发现过程,这些复杂的衍生品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计算。在金融危机中,因为恐慌导致流动性的缺失,很多复杂的衍生品没有交易价格,因此只能依赖模型来计算它们的公允价值。但是这些资产的标的资产也大幅下降,导致这些衍生品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因此,很多银行和金融公司不得不大幅减计其所持的衍生品。
交易商因为其资产负债表的严重恶化,不得不从市场上撤出。没有了交易商提供流动性,投资者无法卖出手中持有的产品,只能任由其大幅贬值。整个OTC市场无法有效运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广泛和迅速的扩散。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开始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的方向包括:将一些OTC产品的交易移植到交易所进行,OTC交易后的清算移植到场外结算公司,OTC交易的上报,OTC产品的交易商需要提高资本准备金等。
(一)美国OTC市场 1.市场运行情况
美国衍生品市场在2006年以来快速增长,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保持较快的增长(见图4)。然而这个增长势头近年来有转变的趋势。2011年以来,连续6个季度衍生品市场的名义金额出现下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近两年来的交易整合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