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枕:占据,地处)(王勃《滕王阁序》)
③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国语·晋语》
“美”远流长
(3)根据“美”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请提出发扬和倡导“美”的一项倡议。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①伦:同等,同类。②绿荷红菡萏(hàndàn):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为开的荷花。
8、品析“卷舒开合任天真”表现了荷花怎样的特点?(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5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2)男有分,女有归 归: ..(3)秦民大说 说: (4)有一人徙之 之:_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6
_
12、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做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3、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三)(8分)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
7
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14.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今天”不是“平常日子”?(3分)
15.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示小弗郎士心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上课之前想趁乱溜进教室)侥幸→(硬着头皮走进教室) →(老师并未批评自己)
→(教室里坐了好些人) →(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 难过
16.文中人物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写出一种,举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