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一般都体现在惩罚扬善,帮助弱小和正义的力量上面。在常人眼中很难做到的事情,在她们做为物而具备的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她们为救人一命,可以“采药三山,凡三阅月”(《莲香》)也可以在贪官污吏对好人进行诬陷时,以匕首示警,迫使贪官不得不罢手。这些女性大多集真善美于一身,理想色彩较浓,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妇女美德的折射与幻化,此为作者形象塑成功原因之二。
再次,在这些女子身上体现的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敢于大胆追求爱情,追求个人感情自由和个性解放,都体现着敢于反传统、反礼教的特性。另国封建社会中女性,深受封建礼法的束缚和压迫,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只能听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出嫁后必须“三从四德”。自己是很少有主动选择的机会。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都敢于以情反礼,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置封建礼法于不顾,将情视为至上,有很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们不满现状,大胆冲出了象征着封建樊篱的闺房,至广阔的天地去寻求自己的幸福。由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而从自己的眼光角度出发来追求自己的心仪对象。也不会受到 到门第身份、血统贵贱的影响,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不搀杂有世俗的功利味道,她们对男子的追求,或是出于对男子胆识才能的崇敬。如《连城》中的连城,爱慕乔生是因为乔生“为人有肝胆”“才华出众”。而《聂小倩》中的鬼女小倩之所以钟情于书生宁采臣,是因为宁采臣“性慷爽,廉隅自重”“让
小倩为之倾倒”,发出“此汉当是铁石”的赞叹。或出于志趣相投爱好相近,均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连城》中杨于畏和连城的结合是基于共同的文学兴趣。《白秋练》中的白秋练和慕蟾宫的结合是以诗为媒。《晚霞》中的晚霞和阿端则是基于对舞蹈的热爱。《宦娘》中的温如春和良工都喜欢音乐,他们在同样喜欢音乐的女鬼宦娘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妇。她们之间的结合都是以情为至上,都敢于和自己的心仪对象大胆结合,虽然没有明媒正娶,不符合封建礼法的规定但由于这种感情和要求,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天经地义,所以一旦受到压制,那就要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任何力量也是无法抗拒的“情之所至,鬼神可通”。《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家庭婚姻都是建立在以情为基础之上的。在双方的结合中,女性常常是主动者,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当在婚姻基础被破坏以后,就会毫不犹豫的分离,“感君见思,遂呈自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这些女性虽主动接近于男性,但又受男性支配,是自己爱情生活的主宰者。她们的结合大多不具有婚姻的责任感,一切都是以情为至上,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浪漫爱情。这和同时代的女性的婚姻观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恩格斯曾指出“在封建性质的婚姻中起决定作用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不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事情。”但在这里,决定着爱情婚姻的不再是“家世的利益”而是基于个人感情的自由选择。这种婚姻关系实际上就是女性人性自由与解放的要求在恋爱婚姻中的体现。这些女性将情视
为至上,而漠视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但在这里居然来了个大颠倒“情”升至首位,“礼”成了次要、从属的东西;“情”变为“礼”的灵魂,“礼”变为“情”的躯壳;因此,只要“情”之所至,甚至异类也不妨一视同仁,无须遵循“礼”的规范,或者说,这就是“礼”。即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礼缘情制,异族何珠”这种礼缘情制的思想,是作家塑许多鬼狐花妖等形象的一个基本指导观点。它作为“礼”的对立物,反对着上下、贵贱等封建关系,孕育着自由、平等、互爱等要求。它把“情”当做人身上起支配作用的本质,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把人的“七情六欲”视为“自然规律”以对抗封建的神学的约束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聊斋志异》中的这些由鬼狐花妖所幻化而来的女性身上,体现着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她们敢于反叛礼教,以情为上能够作到以“情”反“礼”。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予以肯定,赞美了她们敢于为情而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世俗压力的举动,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三、《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产生原因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和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产生的。《聊斋志异》的产生也不例外,作者塑的这些由鬼狐花妖幻化而来的女性和她们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同时当的社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
明清之际,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出现,缓慢瓦解着封建性质的经济基础。在我国东南一带,在纺织、陶瓷、矿冶
等待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蒲松龄家乡山东,这种新的因素也有所反映。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济南省会之地,民物贩聚??兖东之郡,濒河招商,舟车辏集,集习奢华,其小民力于叫桑,不贱商贾”。商品经济的发达,引起社会分工的加剧,资本主义萌芽随之而出现。列宁曾说过:“分分散的小生产中生长出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就要竭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壮大。但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统治阶级又以各种手段摧残着新的生产力,业重影响了历史的进步。两者必然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也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形成相应的思想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统治阶级为了延续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崩溃,拼命加强思想控制,大肆鼓吹程朱理学;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成上的反映的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从陆王心普是分化出来,表现了极大的离经判道的倾向,他们用“人欲”去天理,反映程朱理学。李贽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攻击倡言程朱理学的道学家们都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虚伪之徒。他首倡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以此来反对理学儒教等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与此相关的思想意识也开始有所流行,封建正统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聊斋志异》出现以前的明代文学中,就已经有所反映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