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吴伯箫《歌声》) 又如:“表达”和“传达”
这两个动词的意义相同,但适用对象有内、外之分。
“表达”是表示(思想、感情)的意思。它往往适用于对自己。如:
这两段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故乡》“思考和练习”) “传达”是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它只适用于对他人。如常说“传达中央文件 ”、“传达上级指示”、“向大家进行传达”。
②有的有指人与指物的区别。 例如:“关心”和“关怀”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又可用作名词。它们都表示牵挂、重视和爱护的感情。但两个词 的适用对象却有一些区别。
“关心”指(对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适用的对象较广。如: 我对不起总理对我的关心……(《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 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
(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头一个例子里的“关心”,用于人,并且用于上对下;第二个例子里的“关心”,也 都用于人,其中“关心党”用于下对上;第三个例子里的“关心”,用于对事物。 “关怀”适用的对象较狭。对象一般是人,并且多半用来表示组织、领导对 群众或前辈对后辈的系念和爱护。如:
“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就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候,传来了周总理对吴吉昌十分关怀的消息。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关怀”有时也用于对某种事业或工作,不过较少。如:
(纪念碑)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支援和关怀。(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③有的有集体与个体的区别。
有些同义词所指的事物相同,但有的词指的是集体的、概括的,有的词指的是个别的、具体的。例如:
书籍——书树木——树 词汇——词信件——信 纸张——纸布匹——布 人口——人花卉——花 湖泊——湖池沼——池
45
④有的有一般与特殊的区别。 例如:“死”和“牺牲”
“死”可以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命终 结的状态。适用的对象较广。如“那个人死了”,“小鸡死了”,“小树死了”。
“牺牲”,就“死”的意思而言,只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是有价值的死。
(2)搭配关系不同。
有些词虽然意义相近,但在具体运用中,往往只能同固定的某些词语搭配,换用别的词语就 不恰当,这几乎是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
例如:“发挥”和“发扬”
这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展开、扩大的意思,但它们的搭配关系不完全相同。 “发挥”是指把内在的才智、能力或某种性质表现出来。所“发挥”的是蕴 藏在内的东西, 常跟“作用、力量、干劲、潜力、威力、智慧、才能、才干、特长、专长、长处、效能、创 造性、积极性、能动性”等搭配。例如:
这里的自动机器并没有准确地发挥作用……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以后,战士们的武器就真在发挥自己的威力了。
(方纪《挥手之间》)
“发扬”是发展和提倡的意思。所“发扬”的是过去已存在的东西。常跟“ 精神、传统、风格、作风、思想、民主、正气、风尚、优点、成绩”等搭配。例如:
这是一场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挥的胜利战斗。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又如:“交换”和“交流”
这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双方互相给予某种东西,但搭配关系不同。
“交换”既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礼物、产品、资料、眼色、信息”等等 ,又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意见、条件”等。例如:
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都会心地笑了。
(丁玲《果树园》)
这次访问,将就两国关系以及两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
(新闻报道)
“交流”一般只能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思想、经验、信息、文化”等;有 时与个别具体事物搭配,也只能用于比较概括的具体事物,如“物资”。例如:
1947年,山西棉花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来到涑阳,邀请吴吉昌参加棉 花栽培技术经验交流活动。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46
(翦伯赞《内蒙访古》)
其他搭配关系的例子如:
担任——职务、指挥、调度、裁判、工作担负——责任、 任务、使命 执行——命令、任务、协定、路线、政策履行——条约、诺言、义务、合同、 手续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地盘侵犯——主权、领空、利益、自由、权利、 人权
改进——工作、工具、方法改善——生活、条件、关系
符合——方针、政策、原则、精神、标准、规定、手续、利益、愿望 、要求适合——性质、性格、特点、习惯、口味、需要、环境 (3)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有些同义词,虽然意义相近,但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即使词性相同,造句功 能却不同。
例如:“深刻”和“深入”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深入”还能用作动词。它们都可以表示程度深,但句法功能不完全相同:
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
(唐弢《琐忆》)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深刻”,在前一个例句里修饰名词“思想”,充当定语,在后一个例句里 修饰动词“感觉”,作状语。“深入”跟“深刻”不完全相同。如:
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 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
(陶铸《崇高的理想》)
“深入”,在前一个例句里是形容词,修饰动词“批判”作状语;在后一个 例句里,是动词,跟“民间”构成动宾关系。
又如:“忽然”“猛然”和“突然”
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事情或动作发生、变化迅速、出人意料的意思。但三个词的词 性和句法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忽然”和“猛然”是副词,在句子中只能充当状语。例如: 牛郎的前边忽然显出一条天河。
(《牛郎织女》)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
(王愿坚《七根火柴》)
在这两个句子中,“忽然”修饰动词“显出”,“猛然”修饰动词“沉”,都用作状语。有
47
时,“忽然”和“猛然”(或在后边加“间”) ,也可以用在句首,作全句的状语。例如: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鲁迅《孔乙己》)
猛然间又一个霹雷,像炸裂的炮弹,在头上响起来。
(管桦《暴风雨之夜》)
“突然”是形容词,不仅可以充当状语,而且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作谓语 、宾语、定语和补语。例如:
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
(江耀辉《红军鞋》)
“突然”在这个句子里修饰动词“变”充当状语。这与“忽然”“猛然”有相同的 句法功能。
可是,情况太突然了,我们一点准备也没有。 形势变化得如此之快,他感到很突然。
“突然”在前一句里,充当谓语;在后一句里,充当“感到”的宾语。
为了调动敌人,选择更有利的路线北上入川,三月底,我们又以突然的动作,再渡乌江。
(《遵义会议的光芒》)
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
(《普通劳动者》)
“突然”,在前一句里,作“动作”的定语;在后一句里,作“来 ”的补语。 第四,利用反义词来辨析。
有些同义词,各有其相对的反义词,可以利用它来帮助辨析。
例如,“坚强”和“坚定”,两个词都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 的意思;但是,与“坚强”相 对的反义词是“软弱”,与“坚定”相对的反义词是“动摇”,从“软弱”和“动摇”在意 义和用法上的差别,也可以看出“坚强”和“坚定”这一组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 又如,“虚假”和“虚伪”,两个词都有与实际不符的意思; 但“虚假”的反义词是“真实 ”,“虚伪”的反义词是“诚实”,从“真实”和“诚实”的细微差别,反过来就可以看出 ,“虚假”可以指人或事物,主要是用来形容事物或现象的内容和实质,“虚伪”则主要指 人,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作风和品质。
总之,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是表现在多方面的,需要仔细辨别。
(二)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好——坏动——静曲——直 完整——残缺快乐——忧愁
反义词的存在,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但是,反义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并非一 切矛盾对立的事物、概念都能通过反义词表现出来,因此,只有一部分词有反义词。
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