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 “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板演订正) 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81÷27 16×5×4 (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