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