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zhī) 真缔(dì) 一拍即合(jí) B.商酌(zhuó) 遨游(áo) 颠沛流离(diān) C.撺掇(cuàn) 羿日(yì) 锋芒毕露(lù) D.发酵(jiào) 模样(mú ) 名符其实(fù)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字形。A项中的“咫”应为“zhǐ”,“真缔”应为“真谛”;C项中的“撺”应为“cuān”,“羿日”应为“翌日”;D项中的“名符其实”应为“名副其实”。故选B。 2.下列有关天文历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按照支干纪年法,今年是农历的丙申年,明年(2017)是丁酉年。 B.“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子夜的23点----1点。 C.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
D.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古人依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特点来安排的,每一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如下午三点至五点,属于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所以称“申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项有误。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句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中表达自己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再现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病树前头万木春。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长风破浪会有时,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5)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沧”“瀚”“卢”“霹雳”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迟子建
①祭灶前夜,我回到故乡。想必半个冬天在哈尔滨为烟霾所困,没过多少有蓝天的日子,也没呼吸多少好空气,眼睛和肺子空前亏着了,所以下了火车进了家,一顿酒肉下肚,见午后阳光甚好,窗外是白雪世界,也不顾旅途劳顿,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就去户外散步了。
②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很快在我面部制造了一场“树挂”,未被帽子围巾护卫住的刘海、鬓角和睫毛,顷刻间濡满霜雪。刘海宛如盛开的梨树,变得沉实了——那是花朵压弯枝条了!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它们这么做,是想让我书写冬天的诗篇吧。最有趣的是上下睫毛,霜雪做了红娘,生生将它们黏在一起了!可我要赏这大好冬景,就得让它们劳燕分飞。不管外部环境多么酷寒,人的眼睛永远涌动着温泉,只要使劲眨眼,眼底的热气就把睫毛的霜雪融化了!不过睫毛正浓情蜜意着,拆散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眨眼撕扯它们的时候,脱落的霜雪会掠走几根睫毛,做它们的俘虏。如果你冰天雪地走一遭回来,发现睫毛稀疏了,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啊。
③踩着白雪走在街上,听着“咯吱——咯吱——”的回声,如闻天籁。抬头看天,它是那么的蓝,蓝得不真实似的,让人怀疑自己被罩在水晶玻璃里,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
④这场雪中漫步,使我受了风寒,当夜就咳嗽起来。咳得睡不着的时候,我关掉灯,站在窗前望星空。窗外的山峦原野,此刻被白雪统率着,即便是下弦月的日子,半个月亮加上满天繁星,也把它们照亮了。十多年前我和爱人最喜欢夜晚撩开窗帘,依偎在床上赏月。我们不止一次看见流星划过。很奇怪,他去世后,我回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是躺在这张床上,独自也赏了无数轮好月亮,却很少看到流星。如果说他是流星的话,他划过短暂的生命时空后,我是多么希望他落入我的心底啊。因为到了我心底,他就是做了恒星了,再不会陨落。可我深知故乡的原野,是他魂牵梦系之地。而他坠入原野,是坠入辽阔和自由,比坠入爱人的心,更加地久天长。
⑤故乡的星空显得很低,星星仿佛枝头的花朵,唾手可得。这样的星空,也就给人花团锦簇的感觉。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的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月亮常常乌蒙蒙就出来了,像是多日没洗脸似的;而星星稀疏极了,混沌的大气中,有一张看不见的嘴,吞噬了太多的星星。所以每次回乡,我最惬意的,就是望星空。
⑥年过完了,我也要返城了。每次离开故乡,家人都会让我带上各色绿色食品,野生的蘑菇木耳,小磨坊磨出的黑面,各类江鱼,韭菜花,风干肠,小笨鸡,山野菜等,够我吃小半年的。因为这半个冬天在
哈尔滨被 PM2.5 所害,太向往新鲜空气了,我这次最想带走的,不是故乡的吃食,而是星空!因为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蓝天,有了好空气,有了温柔的梦乡!
⑦可是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呢?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散文中往往有两个“我”,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回忆里。简要概括文中现在的“我”与以前的“我”的主要经历。
2.下面的加点词及句子都很活泼新颖,请按提示作答。
(1)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4.结合全文,文章结尾一段能删去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①在冰天雪地中自由散步,呼吸新鲜空气;②和爱人依偎在床上赏月望星星;③看城市的星星,让人失望。
2.(1)运用了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故乡新鲜空气的渴望,也反衬出城市的污浊。
(2)使用比喻、拟人修辞,赋予寒风人的动作,将雪花在鬓角结成的冰比作鹅毛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冬日山野的风寒雪大,表达了对山野风雪、新鲜空气的亲近、喜爱之情。
3.表达了作者抬头看蓝天,完全沉浸与陶醉其中,对蓝天的干净纯洁感到无比好奇与惊讶。 4.独句成段。点明主题,同时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纯净而美好的留恋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现在的“我”是现实中的“我”的经历是“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踩着白雪走在街上。” 自己一回故乡就迫切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以前的“我”是作者的回忆往事中的“我”的经历“十多年前我和爱人最喜欢夜晚撩开窗帘,依偎在床上赏月。”“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的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看城市的星星,让人失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①句“大口大口”短时间内重复使用某些“大口”,运用反复,强调自己一回故乡就迫切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突出“我”对故乡新鲜空气的渴望,反衬现实环境的恶劣。②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写寒风在“我”鬓角插上两支鹅毛笔,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赋予寒风以人的情态动作,写出寒风与人的亲近之态,表达了对山野风雪、新鲜空气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了解写作对象的特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描写了天空的清澈,表达了作者抬头看蓝天,完全沉浸与陶醉其中,对蓝天的干净纯洁感到无比好奇与惊讶的心情。
4.这是一道语句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句的内容,“带不走故乡的星空”,从手法上分析,内容上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情感,对故乡洁净的星空的热爱,然后看是全文的结尾,应该是点题,启发读者思考,令人反思。表明主旨,作者希望像带走故乡的各色绿色食品那样带走故乡的星空,却不可能。突出了对故乡的纯净而美好的留恋。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