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2.理性预期学派的周期波动理论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首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他说“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在预期和现实相互关系的视野内,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观点的突出区别在于,理性预期的重点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由于经济行为是人的理性行为,每个人都将有效地利用他获取的信息来谋取效用最大化,因此,卢卡斯认为,建立包含人们主观概率分布与支配系统的真实客观概率分布一致性的模型是可能的。这意味着理性预期假说和经济行为者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命题的等价性。
卢卡斯在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早期经济周期理论,即“均衡经济周期理论”。他试图将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均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协调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和市场连续出清的价格机制并不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他用“理性预期”代替了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因为适应性预期意味着经济主体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采取的资产组合调整存在系统的误差和较长的滞后效应理性预期假说则是经济主体根据已知的信息所做出的最优预期,并且隐含地认为,预期误差本质上是随机的。 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分为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和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这两种冲击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或称“有利冲击”)以及引起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或称“不利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市场经济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作出反应,故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其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3
本科生毕业论文
4.经济金融周期理论
本文涉及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金融管制日渐放松、全球金融市场融合、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资金的高流动性使得经济周期的运行特征被改变。在内部冲击下,金融活动形成了持续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对经济周期本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缺陷导致金融摩擦,经由“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最重要的金融经济周期传导机制,金融冲击被放大,形成“金融加速器”效应,从而导致了经济出现确定性的剧烈波动。
而经济周期理论的成因主要被归结于四类: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消费不足理论以及心理理论。
纯货币理论的重点在于货币供给量及其流通速度,认为是银行的膨胀和紧缩通过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和流通速度导致了实体经济的波动;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由于投资的增加导致了资本品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经济进入繁荣期,然后资本品的过度生产致使经济加速进入萧条阶段,从而形成周期;消费不足理论的重点在于国民的过度储蓄使消费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消费品需求不足带动了资本品的需求不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生产过剩导致危机;心理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人们便会增加投资,经济开始繁荣,而当预期是悲观的时候,人们的投资便会减少,经济进入萧条时期。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周期的产生有着它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1.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
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又被称为顺周期性,即信贷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随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波动。在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时,贷款人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乐观,银行对经济预期良好,信贷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规模也得以显著扩张。反之在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借款人的自身财务水平下滑,而银行的贷款门槛提高,政策趋于保守,信贷规模亦会同步缩小。
不完全资本市场理论解释了银行信贷的亲周期特点,“银行信贷行为受制于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程度在经济萧条期较高、在经济繁荣期较低,故银行倾向于再经济
4
本科生毕业论文
景气时增加贷款总量,在经济衰退时压缩信贷总量”。滑静等在2007年通过建立多元GARCH模型,用GDP增长率来衡量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年增长率来衡量信贷规模进行拟合,分析了我国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两者均受到上一期自身的波动带来的影响,且受到各自前期波动的交叉性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同时,由于中国的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干预,做出宏观的导向,中国的信贷放量与政府的行为周期亦具有同步性。而在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由于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而有所下降,贷款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却逆势上扬,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促使银行逆周期放量贷款,通过大量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民生工程的建设,为中国经济创造一个上升通道,避免经济整体下滑(见图1)。
图1 2000—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2.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信贷经营的影响
银行的信贷与经济周期波动是一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信贷,就是银行通过牺牲资产的流动性,将其出借给宏观经济中的客户,即微观个体而获利的过程,因而信贷的经营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1)经济周期如何影响信贷战略目标
银行信贷的特点是经营风险,因为具有较高的风险度,所以要求在经营中必须保持
5
本科生毕业论文
谨慎的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处于宏观经济景气时期,银行的流动性充足,可以满足大量的资金信贷需求,因而银行往往在此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过于乐观,贷款投放过度,使得一部分资金被低水平,高风险的劣质微观经济个体获得。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流动性开始呈现不足,那些劣质微观个体的信贷风险被不断的暴露出来,贷款损失率上升,继而导致银行对未来的预期过于悲观,产生惜贷的心理,制定的战略目标过于保守,甚至可能实施过度紧缩贷款投放,使得一些正常企业风险较低、能够获利的项目也得不到贷款,减少了经济复苏所需要的信贷供应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经济周期如何影响信贷资源配置
经济周期影响信贷投放总量。经济上行时期,贷款个体的自身财务水平均能够得到大幅的提升,违约率处于低位,担保抵押物的价值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呈现正向变动,使得贷款者足够的还款来源以及抵押财产,银行愿意放贷的总量也相应的得以提升。与此相反,银行在经济下行时期,因为违约率的提高,担保物品价值显著降低以及贷款者本身资金来源的不稳定,使得贷款的投放总量会收缩很大一部分。但2009年及2010年一季度的信贷投放总量不降反升的原因在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银行放大贷款量,以鼓励经济个体投资。
经济周期影响信贷结构。在经济周期的上行期间,周期性企业的业绩往往要好于非周期性企业,相应的,银行也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周期性企业,因而,周期性企业在银行发放的贷款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反之,在下行期间内,周期性企业受到经济周期下滑的影响,此时业绩反倒不如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非周期性行业企业,此时,这类企业会占较大比例的银行贷款。
经济周期影响信贷客户结构。由于中国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对于大型企业相对较高,在经济景气时期,中小企业也在上升期间内,违约的概率较低,银行发放给中小企业的实际收益率要高于普通大型企业,因此,银行会更倾向于向其发放贷款。然而,一旦经济开始回落,风险扩大,中小企业的违约率也往往随之增大,这时,银行便会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呈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大型企业以规避贷款损失的风险。
经济周期影响信贷产品的结构。在经济繁荣阶段,企业对于投资的兴趣会相对旺盛,对于长期大额的贷款需求增多,而银行也因为预期乐观,倾向于发放长期贷款。在经济萧条期,银行对未来的预期本身不乐观,企业也不倾向于做长期的贷款,因而往往会发行短期流动性的贷款或者融资类产品。
(3)经济周期如何影响信贷经营结果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