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眶下点:N点与鼻低连线中点平面处 生长型:反映颅面结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在三维空间上的位置比例关系。
四、面部生长型:垂直生长型:上下颌骨过度顺时针旋转,拔牙病案,后牙易平移。
平均生长型:
水平生长型:颌骨逆时针旋转,一般不拔牙。 五、头型测量的缺点:
1、以平均数来确定指标。
2、参照系问题:生长发育中的点、线并非是完全不动。 3、单一指标问题:多指标,综合分析的特点。 1)SN平面相对是较完好 2)FH与地面平行 线距:
1、Ptm—A:Ptm和A点在FH平面垂线间线距。
2、Ptm—S:Ptm和S点在FH平面垂线间线距 3、下颌平面(MP平面):Me点与下颌骨下位切线所形成的平面。 4、Go—Pg:Go点,Pg点在下颌支后位切线上的垂线间距。 5、Go—Co:Go及Co在下颌支后位切线上的垂线间距。
6、N—NAS:上面高 方法:通过FH推N、ANS、Me点测该三点间垂线间距。 7、ANS—Me:下面高 8、N—Me:前面高 9、S—Go:后面高 10、前/后面高
前牙深覆合的矫治
一、基本概念
覆合:是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垂直距离。 覆盖:是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水平距离。 正常覆合关系:一般指上颌切牙切位盖过下颌切牙牙冠的切1/3以内者
或下切牙位咬在上颌切牙舌侧的切1/3以内者,这种关系,称为正常覆合关系。
深覆合:当上颌切牙盖过下颌切牙牙冠1/3以下或下切牙位咬在上颌切
牙舌侧切1/3以上时。
深覆合的分度:
按程度不同,分为:轻度(Ⅰo):上切牙盖过下切牙牙冠的1/3~1/2之
间时或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牙冠舌侧切1/3~1/2之间时。
中度(Ⅱo):1/2~1/3
o
重度(Ⅲ):指上切牙完全盖过下切牙牙冠或下切
切牙咬在上切牙的舌侧牙根或硬腭粘膜上往往这种情况会造成创伤状牙龈炎和粘膜损伤。
上、下颌牙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不调:深覆合、开合、常合并(矢状方向不调、水平方向不调、牙弓不调:eg:牙列拥挤)。 表现形式有两种方式 Angle分类:以矢状方向或长度不调为基础进行错合分类,依上、下颌牙的磨牙、
尖牙关系,把错合分ⅠⅡⅢ类错合。 二、深覆合的分类:
深覆合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牙槽骨或颌骨的前后部高度配合不当,
使上下颌前牙表现为深覆合。
1、按深覆合的表现形式不同,把深覆合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Ⅰ型:是前牙槽或颌骨高度正常,而后牙槽或颌骨高度不足。 Ⅱ型:是前牙槽或颌骨高度过大或下颌体向上旋转,而后牙糟或颌
骨的高度正常。
Ⅲ型:是前牙槽或颌骨高度过大和后牙之槽或颌骨高度不足。 2、华西医大分类法:临床分类方法分类
①首先按上、下颌切牙的位置关系分为垂直 性、前突性、内倾性三种。
②再按畸形发生的主要部位分为牙型、肌功能型和骨型。
内容:垂直性、前突性(牙型、肌功能型、骨型)、内倾性。 三、垂直深覆牙合 (1)、临床表现:①上牙的位置排列正常、磨牙中性关系。
②前牙深覆合
③下牙弓前段有缺失牙(龋,外伤,先天缺失)有下牙过小,拥挤,舌倾等。
④面型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时有颏唇沟深
(2)病因 主要是下颌切牙过小,舌失、拥挤、舌倾等。
(3)形成机理:主要因为上、下颌切牙无正常咬合接触,致使下切牙过度萌出,形成深覆合。 (4)矫治:
区别:压低下切牙,排齐下前牙,恢复正常轴倾度,建立正常覆合覆盖关系。
方法:①活动矫治器:根据情况不同程度相应设计,如: 上颌切牙过下时——设计上颌附双曲唇弓,配合上牙片切后内收 下牙舌倾时——设计双曲舌簧推下切牙,切端舌压切牙向根方。 由于矫治器较大,佩戴不舒服且活动矫治器在精确控制牙位移动上有困难,同时,由于固定矫治器在国内发展迅速,应用起来更方便。 ②固定矫治器:Begg Edgwise技术 (5)下前牙舌尖的处理
①集中间隙、作修复处理为主
②如先天缺2个下切牙,可据具体情况在上颌牙弓减数,假若牙呈远中关系而协调上、下牙弓关系。 四、前突性深覆合
临床最为多见,也最复杂,据分类方法中,又把它分为牙型、肌功能型和骨型三种。 (1)病因:
①不良习惯:口呼吸、吮指、吮颊、咬下唇等 A、上切牙前突 B、下切牙内倾 C、下颌后退
D、下颌发育受限
②乳磨牙、恒磨牙早失,颌间距离降低,使牙弓后的牙槽和颌骨高度不足。 ③合障碍,咬合高点(乳尖牙磨耗不足)使咬合时,下颌运动偏斜,下颌后退。
④口周肌力不平衡,开唇露齿,唇肌张力不足,前牙前突。
颊肌肌张力过大致上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咬合时,因上、下牙弓不协调,下颌反应性后退。 ⑤遗传因素:上颌前突 下颌后缩 (2)临床表现: A、牙型:
①上前牙唇向倾斜、前突、上牙弓位置前移。 ②下切牙位置:拥挤、舌倾、早失、致过度萌出。 ③磨牙关系:Ⅰ类 中性合
Ⅱ类 远中合→Ⅱ类分类
④前牙深覆合:其覆盖(Ⅰ、Ⅱ类)较大。 ⑤Speeis曲度:较大
⑥面型:Ⅰ类错合者:面型基本正常或轻度的开唇露齿。
Ⅱ类错合者: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或兼而有之。
B、肌功能型:
①下颌闭合道外圆滑曲线、PP—ICP位时,下颌明显后缩。 ②面型、PP位正常、ICP下颌后缩 ③磨牙关系、ICP:Ⅱ类合关系
④咬合检查:咬合高点或功能性下颌后退因素的发现 —颞肌张力过大。
⑤口内检查:上颌牙突、下颌牙舌倾、过度萌动 ⑥覆合深、覆盖大 C、骨型:
①闭合道呈圆滑曲线,与肌功能型完全不一致,是主要的区别 ②上颌前突或和下颌后缩,面部狭窄
③上前牙前突,下前牙萌动过度,前牙深覆合,覆盖大 ④磨牙关系,远中合,即AngleⅡ类一分类错合 ⑤Speeis曲线曲度过大
⑥开唇露齿,唇肌张力不足,上牙前突,唇闭合不全 ⑦面型:上颌前突,下颌支长而体相对短 (3)形成机制 A、牙型:
①上、下前牙过度萌动,特别是下前牙 ②后牙牙冠短或萌动不足
③前牙萌动过度合并后牙萌动不足 B、肌功能型:
异常神经反射或咬合干扰,导致下颌功能状后缩,上、下切牙无正常接触,
下切牙过度萌动。 C、骨型:
骨型深覆合的形成机制,实际是以骨型Ⅱ类分类错合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包括了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置关系的不调。 矢状向位置不调: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垂直向位置不调:前牙牙槽过高、后牙牙槽不足 头形测量:PP、OP、MP三平面较平行(聚合度小) y轴角小,下颌呈反时针旋转生长型的特征面下1/3。 (四)矫治:
1、矫治原则:消除病因,协调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置关系,建立正常的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和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 2、矫治方法:
病因治疗:首先消除任何存在的病源状因素,阻止错合发展,防止矫治后复发。
①破除不良习惯:吮指、吮颊、咬下唇等,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或配合矫治器等措施,如腭刺、指套。但应说明,这些措施是提示,帮助而非惩戒。 ②口呼吸:找出病因配合内科、耳、鼻、喉科进行治疗鼻道无阻塞的患者,可能配合口罩(内加塑料纸)和前庭盾。
③合障碍者:认真检查咬合,找出高点,调合、恢复正常咬合功能。 ④因上牙弓狭窄引起下颌被动后退时,可用活动或固定矫治器扩大牙弓。 A 固定矫治器:螺旋扩弓簧
B活动矫治器:分裂簧加分裂基托
C配合使用平面导板,以改正深覆合,深覆合改正后,可议用斜面导板来引导下颌向前,协调矢状位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
⑤在混合牙列期和恒牙列早期,特别是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来临之前,对于前突性深覆合患者,特别是有矢状方向位置不调和面下1/3短的患者,可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 A矫治器设计: Activitor Bronator Frankel
功能矫形治疗可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纠正磨牙至中性关系,导下颌向前,改正上前牙前突,改正深覆合,建立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 B可使用头帽 口外弓抑制上颌骨向前下的过度生长,消除下颌骨向前下生长的限制因素,促进下颌骨向前下的改位改建。 C可设计活动矫治器:
双曲唇弓:内收前突的切牙
上颌平面导板:压低下前牙,升高后牙 上颌斜面导板:导下颌向前 ⑥恒牙列后期和成人
由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已过,不适于使用功能矫形治疗,对于多数Ⅱ类患者,往往使用牙代偿的方式,来掩盖骨型错合,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拔牙矫治。
固定矫治器:Ⅱ类伴拥挤的患者,往往需要拔牙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