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
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 1、实验一:
①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 ②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如:“左”“右” “ ”“ ” 。
③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
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三)探索延伸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早在1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 (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 ①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②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③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 ④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⑤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反之,越慢。 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①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 ②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①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②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