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
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
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 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三、探索发现
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实验 块 慢 实验1 大孔易拉罐 小孔易拉罐 实验2 易拉罐高 易拉罐低 近轴点 实验3 远轴点 与叶片垂直冲水 实验4 与叶片斜着冲水 四、探索延伸
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
第五课:人的反应能
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①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⑤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探索发现
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
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四)探索延伸 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
第六课:耳朵的功
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 ①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
②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 ③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 2、实验一
①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 ②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
③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④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 ⑤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 ①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找拿铃的同学。
②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③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
④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延伸 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
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
快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塑料瓶(其中一个底部有孔)、计时器、塑料漏斗、水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的事,有没有到得快一些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①、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没有扎孔的水瓶灌满水,再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倒水时手不动)
②、观察与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③、小结:声音是空气进入平中产生的。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到出来。 2、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①、指导实验,将有小孔的水瓶先按住底部小孔,再灌满水,如实验一将水倒出。 ②、观察: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和实验一有什么不同?其中,小孔起了什么作用? ③、多做几次试验,改变小孔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④、小结:水倒出的快慢与空气进入瓶中的多少快慢有关。
3、继续研究,哪种方法倒水快?在不破坏水平的前提下研究怎样倒水快。作好记录(写在笔记本上)。 ①垂直左右旋转倒水。
②、向前倾斜左右旋转倒水。 ③、向前倾斜倒水。
④向前倾斜上下晃动倒水。 ⑤、全班统计。 方法 所用时间 A 秒 B 秒 C 秒 D 秒 其他方法 秒 (三)全班讨论总结
1、第一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慢,决定了水倒出得快和慢。 (四)探索延伸 讨论: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第八课:水浮硬
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滴管1分、2分、5分硬币、蜡烛头、面巾纸、曲别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