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流体流动与输送概念题示例与分析
一 思考题
1-1、下图所示的两个U 形管压差计中,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点A、B 或C、D的压强是否相等?
答:在图1—1所示的倒U形管压差计顶部划出一微小空气柱。 空气柱静止不动,说明两侧的压强相等,设为P。 由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pA?p??空气gh1??水gh1 pB?p??空气gh1??空气gh1 ? ?水??空气
即A、B两点压强不等。
而 pC?p??空气gh1 pD?p??空气gh1
也就是说,pC 、pD都等于顶部的压强p加上h1高空气柱所引起的压强,所以C、D两点压强相等。
同理,左侧U形管压差计中,pA?pB 而pC?pD。
分析:等压面成立的条件——静止、等高、连通着的同一种流体。两个U形管压差计的A、B两点虽然在静止流体的同一水平面上,但终因不满足连通着的同一种流体的条件而非等压。
水 A B P1 P2 p C 空气 C D A B 1 水银
水 P1 P2 汞 图1-2 1-2附图
R 1’
p D A h1
B 水 h H ∴pA?pB
图1-1 1-1附图
1-2、容器中的水静止不动。为了测量A、B两水平面的压差,安装一U形管压差计。图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如图1—2,取1—1/为等压面。 由p1?p'1可知:
1
pB??H2Og(R?H)
=pA??H2Og(h?H)??HggR pB?pA??H2Ogh
将其代入上式,整理得 (?Hg??H2O)gR?0 ∵?Hg??H2O?0 ∴R?0
R等于零,即压差计无读数,所以图示这种测量方法不可行。
分析:为什么压差计的读数为零?难道A、B两个截面间没有压差存在吗?显然这不符合事实。A、B两个截面间确有压差存在,即h高的水柱所引起的压强。
问题出在这种测量方法上,是由于导管内充满了被测流体的缘故。连接A平面测压口的导管中的水在下行过程中,位能不断地转化为静压能。此时,U型管压差计所测得的并非单独压差,而是包括位能影响在内的“虚拟压强”之差。当该导管中的水引至B 平面时,B—B’已为等压强面,再往下便可得到无数个等压面。压差计两侧的压强相等,R当然等于零。
这个结论很重要,在以后的讨论中常遇到。
1-3、一无变径管路由水平段、垂直段和倾斜段串联而成,在等长度的A、B、C三段两端各安一U形管压差计。设指示液和被测流体的密度分别为?0和?,当流体自下而上流过管路时,试问:(1)A、B、C三段的流动阻力是否相同?
(2)A、B、C三段的压差是否相同?
(3)3个压差计的读数RA、RB、RC是否相同?试加以论证。
lu2答:(1)?因流动阻力 hf??,该管路A、B、C 3段的?、l、d、u均相
d2同,
∴hf,A?hf,B?hf,C
(2)在A、B、C三段的上、下游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式:
2u12p2u2 gZ1???gZ1???hf
?2?2p1化简,得 ?p??hf??g?Z
A段: ?pA?p1?p2??hf,A (a) B 段: ?pB?p3?p4??hf,B??glB (b)
2
C段: ?pC?p5?p6??hf,c??glc?sina 比较上面3式:?pB??pC??pA (3)由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A段: B段: C段: 整理,得
(c)
p1??gRA?p2??0gRA
p3??gRB?p4??0gRB??glB
p5??gRC?p6??0gRC??glC?sina
RA?p1?p2
(?0??)g (d)
RB?RC?(p3?p4)??glB
(?0??)g (e)
(p5?p6)??glC?sina
(?0??)g (f)
将(a)、(b)、(c)3式分别代入式(d)、(e)、(f):
RA??hf,A
(?0??)gRB?
?hf,B
(?0??)g
?hf,CRC?
(?0??)g 由(1)知 hf,A?hf,B?hf,C ∴ RA?RB?RC
分析:由题1-2的结论已经知道:R所包含的不光是两个测压点压强的变化,还包
含位能的变化。实际上,R所代表的仅仅是流动阻力。如果概念清楚,由
hf,A?hf,B?hf,C可直接得出RA?RB?RC的结论。
本题还说明,流动阻力的大小与管段排列方式无关,但压差却与管段排列方式有
关。这是因为管段两段的压强差不仅要克服流动阻力,还要克服位头的变化,所以液体自下而上流动时,压差大于水平管。
1—4、上题中若流体改为自上而下流动,试回答:
(1)此时压差计的读数RA,R'B,RC与原来是否相同?为什么?
(2 如在1、2、3、4、5、6各测压点装上弹簧压强表,A、B、C三段的压差读数是否相同?
'' 3
答:(1)由上题分析结果知,压差计读数R所反映的只是各段的流动阻力。不管
液体作何方向流动,只要?、d、l与u不变,则根据范宁公式计算出的hf,A、hf,B、
hf,C亦不变,所以RA?RB?RC。所不同的是R的方向有所改变,即由原来的左臂移
到现在的右臂。
(2) 换上弹簧压强表后,测得的是各测压点的真实压强。此时A、B、C三段的压
强差p2?p1、p4?p3、p6?p5已不再是“虚拟压强”之差,其值当然不等。排列的顺序应是p2?p1>p6?p5>p4?p3。
1—5、如图1—4所示的虹吸管,若在B处将其割断,只保留左臂,是否仍起虹吸作用?又:虹吸管吸入口的深度和出口位置的高低对虹吸速度影响如何?大气压强为101.3kPa(设流动阻力可以忽略)。
答:由柏努利方程计算得之pB??11.8kPa(表压)(详细计算过程见1-79),说明?截面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如果在此处将虹吸管割断,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水将不能流出,即虹吸管不在起虹吸作用。
由该例知,虹吸速度u?2g?2,说明虹吸速度仅与容器的水面、与虹吸管出口的垂直距离有关,与吸入口的深度无关。出口位置越低(即?2的绝对值越大),u随之增大;反之,?2绝对值越小,u亦随之减小。当?2?0,即虹吸管出口与容器中的水面在同一水面上时,u?0,即虹吸管不再起虹吸作用。 1-6、下面两种情况,可不可以用泊谡叶方程(?pf差?
(1)水平管,管内径为50mm,流体的密度为996kg/m3,粘度为0.894mPa.s,流速为2m/s。 (2)垂直管,管内径为100mm,流体的相对密度为0.85,粘度为20mPa.s,流速为0.4m/s。
分析:此题核心在于:上述两种情况下,用泊谡叶方程算出的压强降?pf与管路两截面的压强差?p在数值上是否相同。
32?lud2)直接计算管路两端的压强
?u2?p 由柏努利方程式 g?????We??hf
2??u2???hf 得 ?p?p2?p1??We??g?Z??2其中??hf即为?pf。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