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6.
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变化 微观解释
① ②
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聚集 新物质 实质:分子 ――→――→ 新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量的关系
原子种类不变 微原子数目2个 一定 改变 宏观:物质种类一定变 反应物变成了生成物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反应物的分子变成生成物的分子 2个可能改变 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微观: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观 不变 6个一定不变 宏原子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元素质量观 不变 物质总质量不变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 意义和读法: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质 意义 读法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反应条件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件下生成水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微观 之间微粒个数比 各物质之间质量比(化每4 份质量的氢气 与量 学计量系数×相对分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子质量之比) 3.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①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4.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一写二配三注四查 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注:标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把短线改成等号 注意:
① “↑”和“↓”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在反应物中都不能标明。 ②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则在生成物中气体后标注“↑”。
③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有不溶性固体生成,而反应物中无不溶性固体,则在生成物不溶性固体后标注“↓”。 5. 附: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C + O2 点燃 生成36份质量的水 CO2 S + O2 点燃 SO2
点燃 4P + 5O2 2H2 + O2
点燃 2P2O5 3Fe + 2O2 Fe3O4
点燃 通电 2H2O 2H2O
MnO2
2H2↑+ O2↑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 2KClO3
MnO2 △ 2KCl+3O2↑ 2H2O2
点燃 2H2O + O2↑
点燃 4Al + 3O2 2Al2O3 2Mg + O2 2MgO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
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7
2.
计算步骤(以18g水通电时完全分解,能制得多少克氢气?为例)
解题步骤 书写格式 注意事项 解:设能制得氢气的要交待是质量,且不能写1.设未知数 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在已知质量的物质和要求计算质量的物质下方写出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已知量、未知量 36 4 4.列比例式 = 18g x 5.求结果 X = 2g 位 答:18g水通电时完全6.作答 分解,能制得2克氢完整表达运算结果 气。 温馨提示: ① 化学方程式中所有的质量必须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② 代入计算的质量均指纯净物的质量。
③ 计算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单位要统一,单位要代入计算过程。
根据比例的性质,一一对应 代数运算,过程始终带单2×(1×2+16) 2×2 =36 =4 18g x 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写在上方;已知量(含单位)、未知量写在下方 2H2O 通电 单位 2H2↑+ O2↑ 方程式必须配平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单质碳的物理性质(不相同)
1.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结构模型 名称 金刚石(C) 石 墨(C) C60 (化学式) 均属于纯净物(由石墨制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无色透明、深灰色的有金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碳单质。外 观 正八面体属光泽而不透形状的固明的细鳞片状每个C60分子是体 固体 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天然存在质软(最软的矿C60分子形似足性质 的最硬的物之一)、有滑球 物质 腻感、导电 结构稳定 铅笔芯-石墨裁玻璃、刻软、深灰色 超导、催化、材用 途 刀、钻头、润滑剂-滑腻料、医学及生物装饰品等 感 干电池电极-等领域 导电 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 的原因
29
注意:“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均属于混合物) ①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
② 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强。应用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制糖工业、净化水吸附色素和异味、装修时吸附有害气体等。
③ 铅笔里面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铅笔中H、B字母代表的意思分别是硬、黑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不易得失电子)
应用:解释古代字画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而不变色?档案资料为什么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
2. 可燃性(相同的反应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做燃料 ① 氧气充足时:C+ O2 点燃 CO2 2CO
② 氧气不充足:2C+ O2 点燃 3. 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A. 以木炭还原CuO为例
①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i. ii. iii.
能判定反应开始的实验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最能说明这个反应已经完成的实验现象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导管口不再冒气泡。
实验结束后,若先取出导管,此时空气往往进入试管,则铜被氧化。若先撤酒精灯,则石灰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要防止红色物质被氧化,又要防止试管破裂必须对装置进行改进,改进措施是在胶皮管处夹上弹簧夹。 ② 方程式:C + 2CuO 2Cu + CO2↑
③ 注意: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以提高温度。
高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