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待文学
不觉已毕业两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足以令我嗟叹!叹息生活的匆忙,叹息素养的缺失,叹息氛围的不协调等等。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茫然很多,当自己苦思无果后,便贪婪地拜读名师著作,以求解惑。名家的风格各自迥异,见解也是各有千秋,甚至有互相矛盾抵触的。其中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和王文丽老师的清新而又轻松的教学风格让我耳目一新。王崧舟老师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了那荡气回肠的情感。
我试图模拟他们,可是,总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即使我怎么煽情地“诱发”,但总是无法“驱动”其内在情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反思自己,他们身上有很多我所不具备的品质。我发现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捕捉语言的敏感性,评价语言的准确性,从而引导语言的文学意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人文”即“人纹”,就是“人的印迹”、“人的特性”、“人的属性,自身特点”。人文精神不应该是以追求崇高神圣为目的地,呼应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是张扬人的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精神的真实,生命精神的独立,生命精神的尊严。人文性特点的体现主要通过文学,因为文学的内涵即为“真、善、美”。我们理应让语文可他那个洋溢着文学气息。
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目前在语文第一线执教的80%以上都是像我一样的青年老师,他们的大部分深层文化素质、文化底蕴很不扎实。
为什么?
因为读书少,尤其极少阅读那些有文化底蕴的书。曾经有报道:在一中文系毕业生的宿舍里转一圈,发现的文学名著极少,毕业生们自我解嘲:毕业了,要读点实用的书了。在中文系低年级宿舍转一圈,发现的名著确实很多:《红楼梦》、《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拿起书一翻,呵呵,崭新崭新的。似乎还没动过。书的主人略带羞涩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同学朋友送的礼物,还有一部分自己买的,但准备看呢,还没抽出空。而此刻电脑屏幕上播放的是连续好多集的时下最新电视剧,忙着追剧呢??
这些是将来要做语文老师的啊,读不懂先秦诸子的原著就看白话译文,有的甚至只看蔡志忠的漫画,没有读过原著《红楼梦》,没有看过电视《红楼梦》。
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后,在教学之余,我们的教师阅读最多的是晚报,电视报和各类流行杂志,快餐文化十分盛行。在商业文化大潮使中国人的文化世风日下的境况下,“士”风与“师”风也有日下之趋势。
这种风气造成的不仅是教师语言文字功底的差劲,更严重的是造成思想苍白,情感贫乏,精神萎顿。很多人至今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持简单粗暴的否定、批判的态度,对其不理解,更无从同情了;也有一些老师不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所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理解不认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理解不认同《最后一次演讲》中的声色俱厉,大义凛然。他们不相信中国现代的“革命”“斗争”风潮,却又跟中国古代的传统,跟人文关怀接不上头。
上课怎么办?只要依纲循本,死搬教参。这样就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抽取了人文底蕴,人文血脉,这也是当今语文教育缺乏感人魅力,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语文教育在“贫血”。博凡先生说过: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觉得荷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与我们如浮云,他们想象不出除了上网听流行歌曲看电视看晚报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享受。(博凡《现代人的贫困》)。
突出人文就应该让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文学气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走进文学,提高文学素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丝如愁”,其中的意境需要我们涵泳品析,沉潜玩味。读书者,自美丽,那是来源于文学带来的魅力。只有教师自身先美丽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实现美。
那么读什么书?
个人认为,教师首当读古诗。我们现代人从小接受的是白话教育,如今作为教育者对教育者实施的也是白话教育。我们对诸子百家、先秦文学、经典诗文知之甚少。不争的事实——我们与文言有了隔阂。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据有关人员研究表明,大陆媒体,知识分子乃至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了典雅精美,失去了古风古韵,变得日益“浅白化”,“粗俗化”。我们拜读一下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虽是白话写作,却给人的感觉是语言典雅凝练,回味无穷。不难发现,汪老先生的文言功力十分深厚,他的语言特点应该源于此吧。
鲁迅、郭沫若一代反对文言,自有他们那一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鉴古知今”、“中西兼通”的文化人,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圣贤”,成为新文化运动个的旗手,相当程度与少年时期文言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有直接关系。古文言中有精华,
但也有封建的糟粕。古人写诗一般更能体现人的真性情,古文写作中,文人容易做伪;写诗作词,似乎属于消遣娱乐,写文一般正经严肃,文似乎关于国运邦命。可以说文是古人的正面、外面,诗词是古人的背面、里面。诗词是心灵情感的外观,温室先祖先宗的教喻。再者生活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如果经典大餐不容有机会咀嚼的话,古诗词就是最好的弥补了。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读古诗。当然,如若我们能把我们中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散文认真读读,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怎么读?
没人有自己不同的读法,因人而异,但是我们应该具备语文教师的重要素质:师腹有诗书。《教育时报》刊登了一篇林高明老师的关于阅读方法的介绍,我觉得有可取之处。是这样的:
我的方法很简单:一是随读随记;二是随读随谈;三是随读随行。只是一味地读,而缺乏相应的写,吸收与输出比例是失调,必然导致精神机体失衡。读,没有经过写的咀嚼、消化、梳理、提升,可能一时间心有所动,然而,没有记下来,一切稍纵即逝,再回忆已经是七零八落甚至烟消云散。写,崔使者你全身心投入在字里行间揣摩品味,也唯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于是,我们就可以在自己心灵的触动处、思想的开悟处,兴之所至地圈点批注。我们和作者一同创造一种思想和弦——当翻开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重读曾经或繁或简的随记,时常会激起更多的、更深的回响??随读随记,那么,每一本读过的书中都有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气息、我们的印记。
近段时间,我们地区想尽一切办法,要各学校推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学校里,校长当然就让每位老师总结、规范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语文组来说,有人就提议,搞“高效阅读”模式。我是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模式,我对其神奇性持怀疑态度。于是,我就想,自己先用这种方法阅读,看能不能达到所谓的“高效”。所谓的“高效阅读”就是:每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都要求在3分钟内提出题目、作者、背景、六要素,达到一目十行。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两个小时就能把老舍的《家》、《春》、《秋》读完,四大名著用不了四天我也能把他们的六要素一一提取出来。但这样真的有效吗?泱泱古文化岂不是用年而半载就能全部汲取了吗?显然是欠妥的。
这种读书方法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只求一目十行的速度,更应该追求一目十行的深度。当我们在追求速度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深度也就淹没了。我们只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将读书的功能狭义化了。我们读经典著作,需细品慢嚼,品内容之丰富,嚼言辞之精妙,感艺术世界之精微,叹人生情感之幽微??且读且思且叹且悟。在浮躁的时世,很多人都失去了阅读的耐心,更多人关注的是
信息,而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思想、灵魂、个性和智慧淹没了。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师也随之同化了。
我们不再怀疑于漪老师是教学是上的天才,从她脱口而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文学内涵。王崧舟老师不是会讲《长相思》吗》?那是由他文学素养在支撑。竹子,因虚发而拔节;生命,因虚心而能接纳。构建丰富厚实的心灵世界,读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读书,一切教育技巧都失去了活水源泉,也许有短时间的灿烂繁华,但终将陷入不复生长的枯死期。语文教师需要读书,需要文学泉水的滋养。语文期待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