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
一、二
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9 / 18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填写汉字。(4分)
①佝偻:( gou )( lou );②涟(yī)漪 (rú)(茹)苦
3、结合文意,说明“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中的“诱惑”“折磨”的具体含义。(2分)
答:是繁荣,是富裕,是俗世中的功名利绿,是那些不好的风气,以及五光十色东西的影响在诱惑“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对山里人是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诱惑。 是对城市生活无法适应,对城市生活的烦恼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在折磨“我”。
4、第二段里,“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中“我的心事”具体指什么内容?(2分)
答:
5、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3分) 答:
6、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结尾有什么妙处?(3分) 答:
7、文章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8、读了此文,联想自己的童年,你最想对父母说几句什么话?(5分) 答:
10 / 18
9、请写出三个完整的关于故乡或母爱的古代诗句。(3分) 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第三部分 教学案例分析(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教学片断,写出评析。
20、有一回,斯霞老师让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斯霞老师改到这篇日记,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孩子唯
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出与儿童天真、幼稚,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写出这样的话,是可以原谅的。既然这样,就不必苛求他们。斯霞老师觉得,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没有什么关系。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与现代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儿童的思维有点类似原始人,他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儿童—原始思维”。我们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孩子,特别是看他们做错的事,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今天,语文新课程提倡对课文实际上也是对生活的多元解读,有的孩子的想法可能会很怪。我们不是常说“童言无忌”吗?可是真的做起来有点儿难。我还以为,只要儿童的行为不至于对社会和对他们自身产生危害,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都应当有足够的宽容。宽厚的品格,宽容的精神,宽广的胸怀,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种至高境界。斯人已去霞满天,教坛复兴看后人。让我们以斯霞老师那样的爱心去做一个老师,让一个个孩子茁壮地自由成长而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束缚,我想这是斯霞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吧。
21、《妈妈的爱》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小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
11 / 18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该生试读后,其他同学评议,小组内练读。)
师:(再指一名同学读)你读得太感人了,介绍一下经验吧。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一回我高烧不退,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医生说很危险,妈妈紧紧搂着我哭了,边哭边说:“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
师:我听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角色,才读得这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答::《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课文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 写作
22、以《朋友》为题写一篇作文。(25分) 语文试卷三(小学)
一、填空题(15分)(前9题每格0.5分,第10题1.5分)
1、用下列拼音拼写出东阳的二个地名(每个字母只用一次且都用一次)。 n s h e a a h u g u s i h (歌山)(画水) 2、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出汉字:
东阳木雕鬼斧(hu )神工,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不玲珑剔透,精美绝lun(伦)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用下列偏旁组成一个成语(每个偏旁只用一次且都用一次。)
12 /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