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过的已知知识寻求最简单的解题计算方法。比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解决问题:一个马场有6个马棚,每个马棚有5匹马,马场一天需要300千克饲料,每匹马每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在解题时,部分学生先算出马场一共有多少匹马?再用一天的饲料量除于马的数量。列式为:1.5×6=30(匹)2.300÷30=10(千克),虽然通过计算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三位数除于两位数在三年级并没有学习,增加了计算的难度。而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先算出一个马棚一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再计算每匹马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列式为:1.300÷6=50(千克) 2.50÷5=10(千克)把复杂的计算变成了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于1位数,让计算更方便、准确。
五、要验证。验证与验算是检查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逻辑常识必不可少的步骤。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解决问题的结果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所以不仅影响了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在解决问题练习或日常教学中,都要教会学生每完成一次计算,都能用适当的方法回头望,以确保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题目抄错了没有?竖式列得正确吗?结果符合常识吗?得数写了没有?比如二年级关于人数的数学解决问题:二(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部分学生列式为:20+16÷4=24(个),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验证会发现,一个班不可能有24个学习小组。在检查时发现要先算班级总人数的加法时要加括号优先计算,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二年级的数学解决问
5
题:二(1)班有24名学生,每4名为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部分学生列式计算为:24÷4=7(个),但通过验证会发现:7×4=28而不等于总人数24,发现计算错误。
验证还包括检查算式的单位写了没有,草稿本上的计算结果有没有抄对,算式的结果有没有正确的进行写答等。
六、写答语。答就是回答问题所问,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解题完整性必不可少的步骤。答与验证关联也非常紧密,也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写答是对解题第一个步骤“看问题”的回应。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写答语”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解决问题时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勾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检查的习惯等。“看问题、找条件、分步做、仔细算、要验证、写答语”这六个步骤对于低段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六个步骤缺一不可。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计算速度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