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本透视原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11:36: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基本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离得近的物体,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的物体,看起来就小。视线中的物体远到差不多快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在视觉概念上就变成一个点,如图4-2-5所示

图4-2-5近大远小示意图

读者现在有了第一个透视学上的具体位置标记,那就是远到即将在视线中消失的物体,在观察者的视线中是一个“点”的概念,这个相对观察者来说处于视线可见范围内最远处的位置标记称之为“灭点”。

人类的视线是沿着近大远小的透视轨迹在视野上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视线延伸到最远处就到达灭点的位置。这些从近到远的透视轨迹,叫做“透视线”,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透视位置标记,无数根透视线向灭点延伸,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空间,如图4-2-6所示。

图4-2-6透视线和灭点的方向关系

在下图中,读者可以看到在由透视线和灭点组成的透视空间中,还有一些横向的线将整个立体空间划分为一个个面积相等的格子。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这些面积相等的格子,位置越远的,在画面上就显得越小,创作者可以让这些格子作为安排物体在立体空间中位置的标尺。并可以较为直观地衡量出同等体积的物体,在距离越远的时候,比例会缩小到何种程度,如图4-2-7所示。这些标记透视位置面积大小的格子,称之为“透视格”。

图4-2-7透视格示意图

用纵线和横线、灭点将画面划分为虚拟的立体空间区域之后,创作者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在这个空间中绘制虚拟立体的角色动作。如果创作者在画面上没有先用透视线、透视格和灭点来形成空间概念,而是直接在白纸上贸然下笔,绘制出各种物体,即使是感觉上有参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在具体的物体位置、比例上仍然会出现明显的透视错误,例如远处的物体仍然显得过大,近处的物体显得过小等等。

由透视格、透视线和灭点形成的点、线、面这三种空间标记,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画面透视位置参照物。除非对透视理论的使用已经相当纯熟的画家。否则不建议单凭感觉来安排透视关系。

按照人类的观察习惯,画面的透视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平视、仰视和俯视。

1.平视

平视是人类最常用的视线角度。一般来说,平视的视野中有明显的地平线,地平线就是指远处地面或海面上的所有灭点集结起来,最终在观察者视野中构成“一条横线”的概念,如图4-2-8所示。

图4-2-8平视角度示意图

所有的灭点在画面中最后都消失于地平线上,这就是平视角度。平视角度容许有多个灭点,一般常用的是一点透视或两点透视,如图4-2-9所示。灭点过多反倒不利于辨别各种透视关系。在两点透视的平视画面中,两个灭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分别以两个灭点为方向汇集的两群透视线,所交叉形成的角度,不能小于90度,若小于90度,画面上的物体就会变得异常,如图4-2-10所示。另外,两点透视的平视画面,灭点往往处于画面之外,如图4-2-11所示。

图4-2-9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比较

图4-2-10错误与正确角度的两种两点透视

图4-2-11灭点处于画面外的两点透视2.仰视

观察者头往上仰所形成的观察角度就是仰视。

纯粹的仰视画面中,没有地平线,只有一个灭点。画面中所有事物的透视线最终消失于这个灭点。这种只有一个灭点的纯粹仰视角度称为纯仰视,如图4-2-12所示。

图4-2-12仰视角度示意图

如果在仰视角度中加入平视角度,则变成了三点透视画面。这种画面除了地平线上的两个灭点,还增添了一个上空的灭点,即仰视灭点,如图4-2-13所示。

图4-2-13三点透视的仰视灭点示意图

3.俯视

观察者头往下俯所形成的观察角度就是俯视。

纯粹的俯视画面中,没有地平线,只有一个灭点。画面中所有物体的透视线去到最远处消失于这个灭点。这种俯视角度称为纯俯视,如图4-2-14所示。

搜索更多关于: 基本透视原理 的文档
基本透视原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3wbn26oae5kaxd90sd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