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精品】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48: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 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

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4.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 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5.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 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 (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每字组二词。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随堂小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wěi wéi gān tuò mo lǎ ba ( )( )( )(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折:____( )____( )____( ) 漂;____( )____( )____( ) 横:____( )____( ) 杆:____( )____( ) 第二课时

5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 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多种多样。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小黑板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6 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然后小组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 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3.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 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 小窄叶做成小舢板 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 是直通长江的呀 那我们做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 长江是通向东海的 那我们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 )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 )。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

2.表兄说着,( )采来三片芦叶,( )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 )上口唾沫,( )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 )着风,( )着浪,( ),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3、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教学重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贾平凹的一只贝。通过朗读,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换句话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板书:可怜、可敬。

7 1、巩固,整体把握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过关。 1、我会读:旋涡 脖颈 棱角 瓦砾?? 2、我会写生字:啮掉 玩腻 荣誉 稀罕??

3、我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梳理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主题。(可怜可敬)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呢,老师每次读都被文中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请孩子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再体会体会。

生: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个十分??.. 生:第九自然段中的句子:那是贝用血和肉??

2、教师过渡:如果没有一个石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在课文中能找到描写贝美丽的句子读一读吗?指明读,读后,都找到了吗? 3:感悟贝的美丽:

A:老师读,学生把眼睛轻轻的闭上想象在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贝克? 生:有美丽图案的贝壳 生:有彩红颜色的贝壳 生:??

B:师出示贝壳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听了学生对贝克的赞叹声,把这种赞叹送进句子里再次感受贝壳的美丽 4、再次体会贝的丑陋:

过渡:对于漂亮的贝来说,即使生命结束了,它的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和线条,而这支贝没有被孩子们拣起,这是怎样的一只贝呢?(指明读)

师:她的课上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那是因为什么使他失去了这些呢?(生:一颗石子钻进了她的壳内???) 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石子?(硬而又带着棱角??)说完后再读一读

师:如果说这是一颗圆润的石子,这植被受到的痛苦也许会少些,可这偏偏是(一颗??)同学们,这是一只怎样的贝?(生:可怜的??生:令人同情的??)

(2)哪个词特别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可怜?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着重理解 “折磨”、 “无论如何” 、“越来越”、“默默的”。 师:在读这段文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带着棱角又十分硬的石子正在折磨着这支贝??说完后读一读 生:就像生活中眼睛进了沙粒十分难受?? (4):三次回读,读出对贝的可怜之情

你的眼睛里仅仅是进了一粒沙子,痛苦是短暂的,还称不上折磨,而文中的这只贝,谁知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她的体内,他立刻赶到了钻心的疼痛,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因为那是个十分?????

一个月过去了,已年过去了,他的壳变得黯淡无光,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高高地浮在潮头上了,他发现那真是个十分??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贝们近乎忘记了他的存在,每天与那颗石子的较量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十分??

师:这种不能诉说又不被人理解的精神上的痛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能承受的肉体上的折磨,这真是“一只可怜的贝!”

8

【精品】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3x400b8ti9kfa2517te4mn0g1mmp000jnv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