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受到作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者强烈的好奇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作者具体列举了心,激发学生的“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阅读兴趣。 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 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明确: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 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方面分析。 预设: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
的父亲。 此环节用很(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多描写方法来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表现作者内心明确:“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的想法,学生通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过这一环节可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以感受作者的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精神品质。 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 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 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生带着感情读●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可以培养学生测的过程。 的阅读能力,相过渡:“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互促进,相得益边的世界。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彰。 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 (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①出示句子: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 ③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
示例: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表里有生物吗? ①出示句子:“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思考: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明确: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③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 ④讨论: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 体会文章明确: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表达的情感,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发学生的求知(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欲和探索精神,人物的特点。 培养细心观察、预设: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认真思考的习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惯。 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 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 (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 (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
明确: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5.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示例: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2.总结写法。 (1)写法呈现: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读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交流体会其作用。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动作描写)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心理描写)
●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语言描写) 预设:教师先以以上三个句子为范例,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主交流。 3.拓展训练。 过渡: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很好地将我们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我们在写写人或记事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动笔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四、布置作业。 1.思考: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课文中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写你儿时的一段经历或一个发现。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