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D.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促进教育发展,但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分配并不均衡。 6.结合以上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国家为促进教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 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 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8. 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9 .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
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B.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C.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D.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11.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D.春秋时期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
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5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暗示对自己家世贫穷伤感失落之情
B.颔联和颈联表现贫女的品格高洁,心灵手巧,却无人问津,批判世人嫌贫爱富的现状。 C. “谁爱风流高格调” 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
D. “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15.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力诗人什么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 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讽谏齐威王,认为齐威王被大臣和国内的人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