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线平面图上标注路线起终点里程、交点位臵及编号、公里桩、百米桩、水准点地物、人工构造物、曲线主点桩号、曲线要素表、坐标网格等。 3.7.绘图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标出各曲线要素点,详见路线平面设计图。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纵断面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地物,综合考虑平面、横断面而设计。
纵断面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将道路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定出道路的空间位臵。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
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因此,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臵,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 4.1.纵坡设计
4.1.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使用极限值;
2)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 3)纵断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 从行车安全,舒适和视觉良好的要求来看,要求纵断面线形注意有以下几点:
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易使纵断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觉不良; 避免“凹陷”路段,若线形发生凹陷出现隐蔽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在较大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些;
纵坡变化小的,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的关系,汽车专用公路应设计平、纵面配合良好协调的立体线形;
纵坡设计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综合考虑,为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在受洪水影响的沿河路线及平原区低速路段应保证路线的最低标高,以免遭受洪水冲刷,而确保路基的稳定;
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接生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纵坡设计时,还应结合我过情况,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4.1.2.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先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纵断面控制点
纵面控制点主要有路线起终点,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标高,路线交叉点,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和最大控梁标高,沿溪河线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臵的标高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中须通过的控制点、标高等。 3)试坡
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和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经济点和控制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试坡的要点,可归纳为“前面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几句话。
前后照顾就是说要前后坡段统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段坡段上。以点定线就是按照纵面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参考“经济点”,初步定出坡度线,然后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初步位
臵。 4)调坡
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⑴结合选线意图。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脱离实际情况或考虑不周现象,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⑵对照技术标准。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陡坡与圆曲线、竖曲线与圆曲线、桥头接线、路线交叉、隧道及渡口码头等地方的坡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调整坡度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纵坡线和加大、减小纵坡度等。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纵坡基本相符。 5)根据横断面图核对纵坡线
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图上进行。如选择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 6)确定纵坡线
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所谓定坡就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臵(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坡度值一般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直接读厘米格子得出,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变坡点位臵直接从图上读出,一般要调整到整10桩位上。变坡点的高程是根据路线起点的设计标高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