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4:49: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3年6考,分值18分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根据对近3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中,此为必考点。 (2015·课标Ⅰ, 考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7,10分) 句子。 (2015·课标Ⅱ, 此考点分值日益增长。 7,10分) 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大都设(2014·课标Ⅰ,置在语法点和重点实词上。 7,10分) (2014·课标Ⅱ,7,10分) (2013·课标Ⅰ,7,10分) (2013·课标Ⅱ,7,10分)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5·江苏,8,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

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解析】

第⑴句注意关键点“检束”、“徒”的翻译即可;第⑵句注意关键点“治官”、“无”、“苟简”、“更”的解释和“所创立”句子翻译即可。今年赋分可能每小句1分,计8分。 【答案】

⑴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⑵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答题方法】

翻译时首先大致理一理句子意思,看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的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情况。比如(1)句中的虚词“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2)句中的“无”是“无论”的意思。实词、虚词意义不止一种,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考虑。

考点规律揭秘

一、文言特殊句式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句式的考查,虽然目前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命题较少,但特殊句式却更多的以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其他题型当中,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中。各地高考题中,在很多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要求里,就直接指明了特殊句式为采分点。因此,借文言翻译这个考点,我们讲一讲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南冥者,天池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e.今臣亡国贱俘。 f.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g.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h.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i.且相如素贱人。 j.臣本布衣。

k.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l.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m.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n.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o.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p.刘备天下枭雄。 q.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a句。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b)

(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c)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d)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e)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f—j) (7)用“是”“为”表示判断。(k、l)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m—o) (9)无任何标志,凭语感可知是判断句。(p、q)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e.吾属今为之虏矣。

f.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g.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h.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i.文王拘而演《周易》。 j.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A. b)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C. D. h)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e—g) (4)用“被”表示被动。(如h)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i、j)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 秦人不暇自哀。

b.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446q8nvqt9jajr88ky455t2h95x5500w7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