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在谓语之后找宾语:
(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①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②省略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 2.分析谓语:
(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
(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①状语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②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何厌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宾语“何厌”调到谓语“有”之后。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重庆,8,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
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容”结合语境翻译为“面容,容貌”,而B选项也可采用词性进行判别,“容”为名词,故“容纳”不正确。
(2)(考点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答案】C
【解析】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 D两个选项,“责”“信”均为动词,故 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
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答案】 A
【解析】“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而原句中为“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 (4)(考点题) 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
【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解析】本题注意 “是”古今异义,这里为“这”,“且”译为“将要”, “卒”译为“最终”。此外注意直译。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本题注意“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语序。“重币”“师”为动词,翻译为“携带重金”“拜??为师”。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都这样,现在就更厉害了。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至于巫师,反复十数次不见效,不后悔,而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痛加责备自己,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责怪巫师一句。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邪魅的姿容以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甚至沅湘之间用活人来祭祀邪魅,谋求利益,被施以重刑厚罚不怨恨,巫师的祸害盘根错结深固不解。从医之道既然长久不能胜过巫师,及时有优秀的医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声,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间隔几个郡求一个好医生都找不到。呜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吗?为何巫师的祸害到这种地步!人能终享天年,不是侥幸嘛。
我乡里有个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徐先生十五岁考中进士,不愿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