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讲时需要有互动环节。
(3)试讲过程需要乐器伴奏创编环节。
答辩题目
1.简单介绍你知道的彝族音乐文化。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展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些服饰都是哪些民族的象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分别是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
引入课题,彝族民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欢快,描绘了一幅彝家姑娘欢庆节日的场景。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彝族民歌,是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的侧面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衬词的点缀更加丰富了歌曲的旋律。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例如:1 2 | 3 2| 1 - |。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感受旋律的流动。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注意十六分音符地方。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中带有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并进行演唱,边唱歌边打拍子,帮助学生对十六分音符进行了解。
5.完整有感情地演唱乐谱。
6.教师分别演唱带有衬词的旋律和不带衬词的旋律,请学生进行聆听,并感受哪一种更能表现人物喜悦、幸福的情绪,从而更加好听,而后教学生演唱衬词。
7.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问:“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表达的是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8.教唱后,请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谱例的观察,采用木鱼、手串铃、三角铁为歌曲创编器乐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领略彝族的风格特点,学习到了我们少数民族的歌曲。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少数民族彝族有所了解。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作品,下节课互相分享。
【板书设计】
彝家娃娃真幸福
十六分音符:6535
衬词:阿里里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你知道的彝族音乐文化。
【参考答案】
“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连。这种风俗性的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一般在傍晚的郊外、庙宇、族词和村头公房内进行,共有三项内容:(1)款白话;(2)对唱曲子;(3)跳弦。用三弦、四弦、二胡、笛子、树叶等伴奏,众人集体歌舞。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地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
特点:与其他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
作曲家王惠然在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中,就使用了“四大腔”中《海菜腔》的旋律素材。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少数民族的歌曲特点,体会歌曲中彝族姑娘的幸福生活。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能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尝试学习衬词,从而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小学音乐《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题目: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体现相应的互动。
(3)试讲过程需要有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请画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示。
2.你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通过表演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情景,演唱《踏雪寻梅》,同时播放冬天雪景的组图,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在欣赏完后请描述你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歌声中观看冬天雪景组图,感受图片中冬天的美丽景色,并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心目中冬天的样子。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雪花,联系雪花带来了小动物们冬天的梦,以此设下悬念顺势导入课题《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完整聆听歌曲,分析得出歌曲的速度为中速,情绪非常优美抒情。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描绘了什么情景?从中能够听到哪些小动物?引导学生细听歌词。
学生通过再次聆听歌曲,并通过教师的提示分析得出结论:歌曲描绘的是小动物们冬眠的场景,歌曲中出现了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等动物。
3.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普及动物冬眠的小知识。
(三)深入探究
1.教师采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用开口音“a”进行发声练习。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
2.教师弹琴范唱,为学生的学唱进行示范。
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并找出歌曲演唱困难的地方。
3.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学唱曲谱,在演唱困难的变化音处单独示范演唱旋律片段。
4.在唱准变化音的基础上,提问学生:根据歌曲的节拍,演唱时应该按照怎样的强弱规律来把握歌曲的情感呢?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同时在教师的提示下回顾2/4拍、3/4拍强弱规律,并小组讨论总结出4/4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