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二、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例2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基因型Aa的个体占76%,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A和a频率分别是多少?
例3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X
Bb
bb
B
b
BB
(43.32%)、XX(7.36%)、XX(0.32%)、XY(46%)、XY(4%),则在该地区X和X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三、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 遗传平衡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保持不变。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某一基因位点上各种不同的基因频率之和以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等于是1。
2 遗传平衡定律公式应用
⑴ 遗传平衡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A、a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B
b
设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pA+qa)×♀(pA+qa)=pAA+2pqAa+qaa=1,即AA的基因频率为p,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
例4 已知苯丙酮尿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丙苯酮尿隐性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探究活动二: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2
2
2\\
地理 自然 生殖
隔离 选择 隔离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新物种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基因突变 (2)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 (4)迁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化,导致生物朝着一定
的方向不断进化。
探究活动三:学完本节课,你能用“→”形式表示生物的进化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 )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2、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的出现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3.(1)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
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
(2)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 )
A、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B、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C、发生突变 D、减数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7.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B、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 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
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 、水草 B、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