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论述文。要求:(1)选取角度,题目自拟;(2)论点鲜明,有说服力;(3)800字以内。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A【解析】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3.D【解析】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 4.A【解析】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B【解析】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6.B【解析】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7.C【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8.D【解析】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应做到朴实而简明、准确而客观、周全而完整。
9.D【解析】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0.B【解析】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1.D【解析】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2.D【解析】义务感即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人的责任观念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
13.B【解析】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14.A【解析】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希望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分为素质期望、形象期望、职业期望。素质期望指人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要求;形象期望侧重角色的外部特征;职业期望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15.C【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6.A【解析】课外校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17.C【解析】多动症儿童的发病高峰年龄在8~10岁。 18.B【解析】沟通韵本意是想指导学生做作业,因为表达的失误,给学生以“命令”的感觉。
19.B【解析】从“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阳光的”推出“有些需要阳
光的东西是植物”,是利用换位法得出的结论。 20.A【解析】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需的“三基”。 二、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不得分) 1.生产劳动;身体 2.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3.教育者;受教育者 4.自觉性;灵活性 5.全面;专题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3.操行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
4.叙事研究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五、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10分) 【答案要点】
(1)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他们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动作和语言是少年儿童隋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少年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2)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微的喧闹。改变课堂的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做适当而必要的引导。 六、写作题(共1题,每题20分) 【参考例文】 我的教师观
人们常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教师的事业是铸造人类灵魂工程的事业;教师的事业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
作为教师,我们不只是学生知识的教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灵魂的导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的精神之鸟一对有力的翅膀,更要让他们的灵魂深处充满飞翔的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