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群体规范的内容 1.正式群体的规范 2.非正式群体的规范 (二)班级群体规范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维系和巩固群体的纽带作用和支柱作用; (2)统一认识的标准化作用; (3)约束引导成员行为的指向作用;
(4)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人格成熟的教育作用。同时,它还具有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的保护作用。
2.消极作用 (1)压抑作用 (2)惰性作用 (3)离心作用
(三)维护班级群体规范与学生个体自由的统一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合理需求2.盯住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创造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4.努力消除正式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差距 三、非正式学生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
(一)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1.以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人数少 3.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4.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二)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作用不同
2.从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看,非正式学生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正式学生群体与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协调 1.培养坚强的积极向上的学生集体 2.正确对待非正式学生群体 3.积极引导,循循善诱 四、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 1.竞争的概念 2.竞争的特点
竞争具有如下特点:(1)鲜明的时间性。(2)高度的动态性。(3)剧烈的淘汰性。(4)强大的激励性。
3.竞争的作用
竞争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竞争的消极作用是:①诱发本位主义和不道德动机。②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③对班集体中的同学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合作
1.合作的概念
合作是指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2.合作的作用
一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二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头脑风暴法”所带来的启迪作用。三是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个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良好素质。
合作也有负面影响。一是学习上的合作容易导致学业成绩优秀者在一定程度上放慢学习进度,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二是能力强的学生或活泼好动的学生有可
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进而使后者更加退缩,产生思维惰性。三是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竞争与合作的引导
在班级管理中,教育者在组织竞争与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竞争不能太频繁。
2.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竞争手段。 3.在竞争中强调合作 五、班级学生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二)高凝聚力班级学生群体的特征:1.有祥和欢快的群体心理氛围。2.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和统一坚定的集体意志。3.具有团结向上的集体舆论和集体情感。
(三)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基本因素:1.群体目标的正确性2.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3.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
深化
加深学生对学生群体中的班级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班级、群体规范与学生
个体自由、非正式学生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竞争与合作和班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理解
总结
提问: 1.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群体规范与个体自由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对本章已经学习了的前两节的内容进行及时回顾复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对下节的知识进行预习。在下堂课时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检查。
第三讲 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与指导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特点 2、了解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种类 3、了解班级中的人际沟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班级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和师生关系的协调, 2、难点: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流程: 导入
由“人际关系”引入本节内容——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类比) 讲解
一、 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纯洁性;教育性;可塑性;
二、师生关系是班级中最重要的和主要的人际关系。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1)师生双方对自我角色的认知。(2)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影响师生关系。(3)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影响师生关系。
2.情感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3.人格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二)师生关系对立的常见原因 1.教师方面
与师生关系紧张与教师的素质有关。(1)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2)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言而无信”。(3)偏爱学生。有的教师从个人私利出发,按学生家长的权势或学生是否有升学希望而对学生采取不同态度,有的甚至与个别学生拉拉扯扯,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处事不公平。(4)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5)不尊重学生家长。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请家长”,或者在家长会上训斥家长。(6)陈旧的教师权威心理。
2.学生方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