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 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题目要求)
24.《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各级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C项正确。周代未建立君主专制,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蛮夷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异姓诸侯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5.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D.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前者虽是正史,但也并不是完全可信,故A项错误;历史著作的可信度与编撰者的时代关系不大,后者是文艺作品可信度更低,故排除B;两则材料只是对于市的看法不同,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其真伪的依据,故排除C。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业的发展
26.“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不是互动融合,所以A项正确,C项错误;B项错在“普遍”二字;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开始于东汉以后,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27.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①孔子 ②老子 ③马丁·路德 ④孟德斯鸠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孔子周游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③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④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三权分立的理性王国,三者都主张积极涉世,干预政治。②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反映消极保守的一面,故排除②。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老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
28.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
分类 全国关税总额 运河诸关税额 沿海诸关税额 长江诸关税额 1686年 122.0 61.6 18.2 37.3 1753年 459.6 150.5 103.2 114.6 1812年 481.0 140.0 177.5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信息,沿海诸关税额和长江诸关税额在不断增长,且超过了运河诸关税额,C项正确。A项不是表格反映的重点;B、D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关税的变化
29.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可知,若推行西装必然会有损中国的民族经济,引发国家经济权利之争,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本质。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30.右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对这张照片合理的解读是
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 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 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时间“1985年”可知,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集市上的缝纫摊正在运转,代表的是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1.罗素认为:“16、17、18世纪所出现的那种天赋人权学说也是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复活,尽管有着许多重要的修正。”下列言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是
A.“美德即知识” B.“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答案】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32.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这表明 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 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南部种植园经济受到限制 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来看,美国联邦宪法在颁布之初承认黑奴贸易的合法性。结合所学知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联合美国南方各州,实际上是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妥协。故本题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3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 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B. 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关键限制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66年”、“英国”;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反对税收当局”,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这一原因的出现时由于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中“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不相符合;D项是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34.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与能源出口,A项正确。B、C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影响 35.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