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特殊形式是 。(合肥市) 2.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基本途径是 。(苏州市) 3.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指 、练习律和 。(无锡市) 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南京市)
5.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文昌市)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宿迁市)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2.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黄石市)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3.在师生关系上存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宿迁市)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4.下列课程观中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思想的是( )(宿迁市)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复杂会话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经验 5.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九江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动机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成( )关系。(长沙市)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型 D.无关
7.以下不属于泰勒的评价程序步骤的是( )(海口市) A.确立评价目标 B.确定评价情境 C.控制评价过程 D.利用评价结果
8.下面的四个俗语中哪一个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南昌市)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9.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方法是( )(杭州市)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理念 D.学习目标
10.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 )(杭州市)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学习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苏州市)(√ ) 2.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不是一般人都有的。(长沙市)(× )
3.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正确的。(晋城市)(× )
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锡市滨湖区)(√ ) 5.认知方式有优劣之分,沉思型优于发散型,场独立型优于场依存型。(晋城市)(× ) 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认知。(太原市)(× ) 7.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太原市)(√ ) 8.强烈的爆发情绪与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是青年初期学生情绪的特征。(晋城市)(√ )
9.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湖州市)(× ) 10.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后来获得的信息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哈尔滨市)(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无锡市滨湖区)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黄石市)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长沙市)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注重过程评价; (3)关注个体差异;
(4)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4.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合肥市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试论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南京市)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阐述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苏州市)
(1)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①自主性;②主动性;③创造性。 (2)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做到: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②教育活动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③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14分)
【材料】在学习课文《乌鸦喝水》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他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又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读完上述案例,你有什么感想?试评析。(株洲市)
(1)该教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2)一味从教材出发,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3)现代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造就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上进的新型教育,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建构自己独立的意义。该教师没有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与现代学生观是相互冲突的。 (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教师的做法明显违反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全国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二)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 复式教学
2.说服教育法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准备律 效果律
4.观察法 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5.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B【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3.A【解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4.A【解析】课程即知识的观点对应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观点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与“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相悖。
5.D【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有: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C【解析】学习内容越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动机水平的干扰。对于简单的操作,高度动机效果佳。而一般操作,适宜中等动机。 7.C【解析】略。 8.A【解析】略。
9.B【解析】这是学习策略的释义。 10.A【解析】略。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
3.×【解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除了环境,还有遗传、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 4.√【解析】略。
5.×【解析】冲动型学生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6.×【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以被夺去志气,主要指道德意志。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观察的结果。 10.×【解析】题中表述符合近因效应的涵义。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