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一、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提出了哪些代表性的学说? 答:“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主观”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 二、 真、善、美的关系?
答:1、真,是指各种事物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凡是美的东西,首先应当是真的,违背了事物客观性,失去了“真”,美也就不复存在了。正义的战争,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反抗邪恶、拯救人类的旗帜,包含着“真”,体现了“善”。从而显示出美的价值,反之不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大众带来无穷的灾难,充满着“恶”,所以是丑的。
2、善,是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善与美的关系更为直接,通常情况下,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文艺作品都不可能是美,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也就失去了美。
3、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与善;另一方面,美又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同真善简单等同,更不能以真、善来取代。
4、总之,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而存在的社会价值。真善美各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不能互相取代。但三者在实践上可以而且应该得到统一。 三、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方面?
1、内涵:从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总体关系来看,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性。“统一”则是只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对称的关系。
2、规律:多样的统一包括两种基本类型:(1)一种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一种是多种非对立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形式不太显著的变化,谓之调和。
(2)无论对立,还是调和,都要有调和,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的美。 四、社会美的特征?
1、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2、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联系。 五、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的形体美与人格美关系怎样?
1、包括形体美和人格美。
关系1、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在每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1)形体美而人格不美: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2)形体不美而人格美:卡西莫多“驼背、聋哑、相貌奇丑”——“忠诚、勇敢、自我牺牲的精神”(3)形体美人格也美:相传唐代的刘三姐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嫉恶如仇。(4)形体不美人格不美:《死魂灵》中的地主梭巴开维支。
2、不管形体美与人格美存在多么复杂的情况,在 这一内外矛盾中,人格美始终起着决定作用。(P100页)另外形体美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3、人的形体美与人格美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中的美人评价保准是不同的,不同飞社会阶级对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也不同。
六、何谓“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如何?
1、“自然的人化”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所谓“化”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这个“化”的过程,客观自然就成了“人化”的自然,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的。人化的自然就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自然。
关系:1、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得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2、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飞生活环境而是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七、自然美有哪些特征?
1、自然性。2、侧重形式美。3、自然美的多样性。 八、何谓滑稽?它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它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漫画、相声之类。虽然滑稽一般与崇高相并列,喜剧一般与悲剧相对应,但都以可笑为其特征。在审美实质上二者是同一的。
2、审美特征:滑稽的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美的优越比较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九、丑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为形式,丑与美,怪与常,奇与正,朴与平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2、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来看,一般都有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辩证运动过程,因此,在丰富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所实现的表现形式上的丑、怪、奇、朴等确实大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3、相对于美的造型,丑、怪、奇、丑等手法,当然更为多样,为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呈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驰骋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艺术个性的表现和才能的发挥。 十、美感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美感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个人的超功利飞直觉性与社会的含功利的领悟性的对立统一。
1、 美感依存于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具有明显的个人直觉性。 2、 美感的获得同审美主体个人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突出的个性差异。
3、 只有从现实的功利得失中摆脱出来,美感才能产生,所以其超越个人使用功利的特
色十分显著。
十一、审美感知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它有哪些不同于日常感知的 特点?
地位:从审美心理总体看:触觉、味觉和运动觉终究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展开特别是想象和理解活动的展开,却起着主导的,为其它感觉不能替代的作用。
区别:1、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 3、审美感知还有整体性的特点。
十二、在审美心理诸因素中,想象为何特别受人重视??
1、 想象是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 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感性的理想境界。
3、 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呈现出来。
十三、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有何区别:它在审美活动中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哪里?
区别: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1、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2、 审美情感是附丽于意象的情感,意象既可悬于心目,从容玩赏,其中情感也
可从容做内在体验,内在评价,就是说对情感进行反思。日常审核中的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间性,往往时过境迁,即渐淡忘。
表现:1、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如果对象是比较熟悉的,当下的感知便会撞开形象记忆和 情绪记忆的大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转过来支配感知的方向。如果对象是陌生的、新颖的,
新奇感和期待感便会加强主体的注意力,强化感知,产生强烈的第一个印象。
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要洞察美的 本质,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 1、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总之,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前,宇宙
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恶一样。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都是 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与价值。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否则,它们就是失去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依据。
2、 美与人的本质力量:肯定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只不过阐明了美的隶属范围,还未揭示出
美的本质。(1)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则是在社会进步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向和目的性方向发展——主要为向善。这种人类所特具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实现的。(2)美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神秘的理念的外化,而是在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历史的形成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并且符合主观目的的条件下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作为一种积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因素,人的本质力量既可以体现在劳动人民身上,也可以体现在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人们、包括处于进步时期 的剥削阶级以及虽处于衰落时期但却具有某些进步倾向的剥削阶级的成员上。因此,作为感性形式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的美,也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阶级的、民族的特点,但却任然可以有着某些人类普遍的共同性。 再次 ,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
3、 美与感性显现:》》:美的事物还有一个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内
涵必须以可感的形态显现出来,必须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规定性。美必定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美以其感性形态显示其感人的魅力,并且总是以流动的、新颖的形态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把人的本质力量同它的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说明美的本质特征,才能全面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原则。首先 ,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着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其次 ,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不懂美的这种新颖性,就不能确切地把握具体事物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