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缺陷———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称抵抗,或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糖(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的含糖类食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其主要特点是:血糖升高、尿中出现糖及糖耐量(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的减退。典型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体重下降)及全身无力等,习惯称之为“三多一少”,但大多数病人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常在健康体检或其它疾病(如拔牙手术前检查)时被发现血糖或尿糖增高。
病病程长,如果得不到合理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还可以因伴发糖尿病急症———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又称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而直接危及生命。 2、什么是血糖?
血液内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血糖),其浓度高低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人血糖浓度:空腹一般在3.9—6.1mmol/L(或70—110mg/dl)之间,餐后2小时在3.9—7.8mmol/L(或70—140mg/dl)之间。每1mmol/L=18mg/dl。 3、什么是尿糖?
尿糖,就是尿中所含的葡萄糖。尿液由肾脏产生,并由肾小球(肾脏的基本单位)滤过并大部分由肾脏的肾小管重新吸收入血液。血液中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并超出肾小管重吸收的血糖值,称为肾性糖阈,也即肾脏产生尿糖的界限。正常肾糖阈值在160—180mg/dl(8.89—10mmol/L)之间。 4、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人体或动物的胰腺中一批孤立的细胞群产生和分泌的,释放入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类物质,这类孤立的细胞群称胰岛,其细胞叫β细胞或称B细胞、胰岛细胞。 5、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1)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即与之有血源关系的家庭成员。 (2)环境因素:①40岁以后,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经常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工作负担重,竞争激烈,尤其是肥胖者,特别是腹胖者,腰围女性>80cm(2尺4寸),男性>90cm(2尺7寸)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3为超重,25—29.9为中度肥胖,≥30为重度肥胖。
②女性有多次怀孕生育史,有巨大胎儿者或发现有妊娠糖尿病者(妊娠期间出现血糖增高);
③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高尿酸、尿蛋白阳性者。 6、如何发现是否得了糖尿病? 7、如何确诊糖尿病? (1)新的诊断标准:
①症状+随机血糖(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前一次进餐时间)≥11.1mmol/L(200mg/dl);
②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③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馒头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第二篇糖尿病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①多发生于严重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下
———如急性感染、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时发生,有时也可无明显诱因。
②多数患者口渴、多尿症状加重,之后又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也可有腹痛,以脐周痛为主,进一步发展至少尿、无尿以至昏迷。
③可出现脱水症状:口干舌燥、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严重的出现神志不清、昏睡。
④化验———尿糖、尿酮体强阳性,血糖多可高达16.8mmol/L(300mg/dl)以上,并有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的化验指标。
⑤需立即送医院急诊抢救,最好住内分泌病房进行上述各项指标的监测。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高渗综合征):
①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50—70岁,约2/3患者发病前可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
②常见诱因———各种急性感染,胰腺炎,严重肾病、血液病或不合理限制水分,大量应用强的松类激素类药物或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尤其用过脱水剂、利尿剂后,或发生于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等失水过多性疾病后。
③多为老年病人,脑血管功能差,又有极度高血糖、失水严重、血液浓缩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从而导致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
④许多病人来诊时已显著失水、休克、尿糖强阳性,突出表现为血糖明显增高,可达33.3mmol/L(600mg/dl)以上,血钠可达155mmol/L,但可无酮体阳性或轻度阳性。治疗以补液降渗透压为主,若昏迷不明显,可称为高渗综合征。 3、低血糖症
①血中葡萄糖低于2.8mmol/L(50mg/dl),而出现的出汗、手抖、心悸(心率加快)、饥饿、焦虑、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血压轻度上升等,严重时逐渐出现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若不及时纠正可直至昏迷。
②上述症状可因不同的发生原因、血糖下降的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和耐受性不同而轻重不一。
③可根据:a、低血糖症状;b、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c、供糖(食物)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来确诊。
④空腹低血糖除发生于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瘤以外多见于糖尿病人用药过量(无论是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优降糖、消渴丸、美吡达等)或用药后未及时进食或少进食,或活动量增大消耗过多而产生。
⑤低血糖发生后若不及时纠正,特别是昏迷病人当超过一定时间,脑细胞坏死就会造成植物人的后果。
⑥发生低血糖,若条件允许可立即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ml—100ml。在家中一般经口喂糖果、糖水即可缓解。为防止低血糖发生,糖尿病人平时要随身带糖块以防发生时食用,尤其是晨炼、外出活动等增加活动量的时候更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二、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对心血管的损害
(1)与非糖尿病人比较,糖尿病人得冠心病的发生率为2—4倍,且可以是年龄早、发展快、病变范围大,预后(远期结果)差等特点。美国心脏病协会早就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2)由于糖代谢紊乱,可致糖尿病人的心肌病变,以及心血管的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病变和加重高血压的发生和血管的硬化。由于植物神经病变可出现
休息状态下心动过速,无痛性心肌梗塞(无信号的危险性心梗)、体位性低血压(改变体位时发生———站立时头晕)和甚至猝死。 2、糖尿病性脑血管损害
(1)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率较非糖尿病人增加4—10倍,其中2/3以上为缺血性脑病(脑梗塞),并可多次反复发生。血脂增高、高龄,妇女绝经后,尿白蛋白增加,胰岛素分泌异常都是加重因素。
(2)积极有效降血糖,同时降血压、调脂、减肥、戒烟等综合措施可改善脑血管病变。
(3)根据病变时间,可将脑血管病变分为:
a、一过性(短暂)脑缺血发作:往往突然发生,呈短暂的局限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24小时之内可恢复。
b、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也系突然发生,短暂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可反复发作,能在24小时—3周内恢复。
c、完全性卒中(中风):神经功能缺失,3周内未恢复,致永久性残疾。 3、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称危险性高血压(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凡血压≥130/80mmHg即为糖尿病性高血压。
(2)糖尿病与高血压相关密切,其易患高血压为非糖尿病的2.5倍。1/3—1/2的糖尿病血压高几乎与血糖升高同时或之前已有高血压存在了。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应该尽早明确(确诊高血压)。治疗包括生活干预(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减肥、调脂、降血糖等,减轻胰岛负荷(高胰岛素血症可加重高血压),合理选用既能降压达标又能保护心脑血管的药物,并保持持续地平稳降压。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的选择原则:既能达到目标降压<
130/80mmHg,又能保持一天平稳降压(口服一天一次,依从性好,不易忘记),同时能保护心血管、肾脏。目前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丁新、雅司达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安搏维,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拜新同、洛活喜,小剂量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培他洛克、洛德等,可以单用,必要时可二种或多种联合应用才可降到理想目标。 (5)降压治疗要长期坚持,达标后可适当试着减量,但绝不能血压一正常就开始停服降压药,这是错误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