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词:一种比较高雅的说唱 货郎儿
元代新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它是从货郎担的叫卖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货郎儿在城市里十分流行,但遭到元代统治者的禁令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时的民间艺人王周士(绰号“玉癞痢”) 其后弹词音乐的艺术发展中,以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三位形成的陈调(苍凉粗犷)、俞调(婉转优美)、马调(质朴雄健)影响最大,尤其是后两者 苏州弹词在江浙一带的城镇里拥有很多观众
同治年间,女艺人朱素兰首创书场于上海,进一步扩大了苏州弹词的社会影响 夏荷生综合了俞、马两调的艺术特点创立了新的流派夏调(俗称“雨夹雪”)
梨花大鼓 京韵大鼓
原称怯大鼓,是在流行于河北河间一代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末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经天津的民间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的演唱改革,变河北方言为北京话,改长篇为小段,并加上三弦和四胡等乐器伴奏,在艺术上有很大进步
经刘宝全(1869-1942)、张小轩(1876-1945)、白云鹏(1874-1952)对它的改造和提高,尤其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和唱腔,遂定名为京韵大鼓,使京韵大鼓在艺术上越来越成熟完美
(三) 戏曲音乐
古代的戏剧表演有确切材料可证的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角抵戏
唐代以后除流行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又有参军戏。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戏
1,杂剧
杂剧,开始是指演一段戏(故事)的统称,后来专指由人演的戏,,也产生于城市瓦子
宋杂剧初期,三段(艳段、正杂剧、散段)各自独立,以滑稽逗笑为特点,只有其中正杂剧部分在内容上继承了参军戏讽刺、劝戒的特点 民间的杂剧在发展中也很快为宫廷所吸收
从剧目上看,宋杂剧是选用了唐大曲(《崔护六幺》、《莺莺六幺》、《索拜瀛府》、《四僧梁州》、《食店梁州》、《裴少俊伊州》、《食店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
17
《单番将胡渭州》、《入寺降黄龙》)、词调(《打地铺逍遥乐》、《崔护逍遥乐》、《柳毅大圣乐》、《喝贴万年欢》、《分头子长寿仙》)、诸宫调(《诸宫调霸王》、《诸宫调挂册儿》)
一部杂剧有时可以选用不同的音乐
“爨”
(c uàn,音篡)是一种简短的戏剧表演剧(如《天下太平爨》、
《百花爨》、《孝经借衣爨》)
金代时期的戏剧成为院本,实际和杂剧一样
到了元代,由于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促使杂剧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戏剧文学艺术和戏曲音乐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元杂剧的戏曲结构通常是一本四折(折,略相当于幕;四折的戏剧结构一般是第一折引出故事,第二折剧情展开,第三折戏剧矛盾达到高潮,第四折矛盾解决。此外还有“楔子”,用在第一折之前或两折之间,通过角色自述介绍人物和点明情节要点)
杂剧表演的角色主要有正旦(主要女角色)、正末(主要男角色)、净(性格特殊的角色)、孤(管理角色);剧本分旦本和末本
杂剧的表演分唱(正旦或正末担任)、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说曰白)、科(也叫科苑,是杂剧中的动作表演)三个方面 杂剧在文字上要求一折通押一韵
杂剧的音乐是用的曲牌音乐,所用的曲牌与散曲通用
杂剧音乐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折一宫,即一折戏中的曲牌限于一个宫调;一是曲牌连缀的结构形式,即后来的曲牌体。在曲牌连接的方式上又有一些艺术的规律: 1)单一曲牌的连接(《感天动地窦娥冤》) 2)两曲牌交替连用 3)同曲牌变体连用
4)以一个固定曲牌穿插在一套曲牌之中
5)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这种方式又称借宫。它与一折一宫原则相违,比较少见
元杂剧的音乐虽然是曲牌音乐,但是曲牌在实际运用中是灵活变化的,这也是曲牌音乐发展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的原因
元代中期以后,元曲的套曲形式又吸收了南方流行的南曲,这种方式称为南北合
18
套
元曲中还有“务头”,应是唱词上着重描写,音乐上着重发挥的艺术高潮处 元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板、鼓、锣 元杂剧的剧本现今发现的有170多种
元杂剧的音乐后来为昆曲改造后保留下来;音乐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声少,节奏较快而且强烈,风格粗犷、雄健
元杂剧的作家有百人以上,最著名的是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等)、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南戏
南戏,也称戏文,相传兴起于北宋末,流行于南宋浙江温州
宋代南戏作品有五种:《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唱分娩》、《陈巡检梅玲夫妇》
元代重要的南戏作品有柯丹邱的《荆钗记》、无名氏《刘智远白兔记》、施惠的《拜月亭》、徐畛《杀狗记》、高明《琵琶记》
南戏的戏剧结构比较灵活,一本戏有十几出甚至几十出,每出比杂剧的“折”要相对短小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生之外又一生)、贴(旦之外贴一旦)
南戏的演唱比较灵活,不拘于一人主唱,有独唱、对唱、同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南戏的音乐主要是南方汉族的民间音乐,南戏后来又称南曲 南曲的音乐特点:
1)以南方民歌小调为主,并吸取唐宋大曲、词调等音乐
2)曲牌连缀不受宫调限制,比较灵活;但在实践中也形成一定规律
3)重复(或略带变化)前一曲派称为“前腔”,重复是将原曲牌开头部分改换,又称“前腔换头”
4)集若干曲牌的乐句组成新曲牌,称为集曲。这种方法也叫“犯”
宋元时期的部分南戏剧目及其音乐后来也经昆曲改造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南戏音乐与北曲相比,特点是用五声音阶,声多字少,节奏缓慢,风格细腻 昆曲
明代以后随昆山腔的兴起,经魏良辅等人(张野塘、张梅谷、谢林泉等)的改革创造,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长处,融合北曲的演唱艺术而发展成为一种新声,成为独占鳌头的戏曲剧种。文人学士争相用昆腔新声写剧本,昆曲遂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戏种
19
昆曲在音乐艺术上的特点: 1)演唱方面:
昆曲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唱法。讲究发声的方法,,注意口型和发音部位 2)节奏方面:
由于在演唱上突出唱词的语音和字调,这就必然在节奏和速度上要求比较舒缓 3)作曲方面:
广泛运用集曲手法,创制新曲牌;大量吸收南曲和北曲的曲牌,并运用南北合套的艺术形式,使音乐更加丰富 4)伴奏方面:
笛子主奏,笙、箫、琵琶、三弦、筝、月琴等乐器组成完备的伴奏乐队 5)保存传统剧目和曲牌
历史上的宋元南戏成为昆曲中的南曲;元杂剧成为昆曲中的北曲
由于昆曲在演唱上的艺术魅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词调、散曲、诸宫调以及民间的唱曲形式都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昆曲音乐是一个集大成者 昆曲形成后,第一部成功上舞台的昆曲是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昆曲作品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明代昆曲的创作流派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注重作品内容及文学才华的创新)和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强调文字音韵格律,创作倾向趋于保守) 京剧:
清初随着昆曲的衰落和地方戏曲的盛行,到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演出。徽班中的三庆班班主程长庚、和春班班主张二奎、春台班班主余三胜经过对当时民间各种声腔和地方戏的改进创造,酝酿出京剧。京剧的第一代艺人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即京剧“老三派”
京剧的产生是吸收昆曲和当时许多民间音乐的长处,融会贯通而成一体。它在艺术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在唱腔上以二黄(原是徽剧的主要唱腔)、西皮(原为汉剧的主要唱腔)为主,并吸收昆曲的曲牌和一些民间地方声腔的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并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在语言方面,唱词和道白不追求词藻典故,文字通俗易晓,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4)在表演方面,既吸收了昆曲有规律、有层次的优美动作,又吸收了梆子腔的歌舞演技
此外,京剧在角色行当、化妆、服装道具等方面吸收了众家戏曲之长;在剧目内容上也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选择历史题材来表现要求进步、民主的思想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