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附]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9第二版)。
2.王子兴: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9 第一版)。
3.朱智贤: 《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篇:2014年度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教学论文2014年度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李月华
灵璧飞翔双语学校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
[摘要]“心理歧视”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理歧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理歧视”现象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歧视;教师;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那是我的一节课。当进行到十来分钟时,坐在后排的一个调皮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停了下来,问他:“你有什么事?”他小声嘟哝了一句:“你过来!”说时嘴角挂着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
这话在班上立即引起了一阵嗤笑。我感到狐疑和顾虑。并不是吝惜这“屈尊”的几步,而是想,他玩恶作剧借以羞辱老师怎么办,特别是当着这么一班同学。“你过来!”固执的声音又响起,不紧不慢,他仍举着手,看着我。我的脚终究没动:“有什么不愿公开说的事等下课再说。”他放下了手,再也没说什么,课继续进行。
下课铃声一响,我就把他叫到旁边询问,他一咧嘴,若无其事:“老师,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确没什么事,不过,我只是想验证一下。你看,如果不是我,同样的情况,你可能早就不 假思索地走到他身边关心地询问他了。”
愕然!孩子的话是不是有点深刻?许久,这位调皮学生的“试验”仍刺激着我:在教育行为上,本应保证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权力,然而这不正是自己对学生的一种“心理歧视”吗?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教育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实施,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比以前少多了。可是,教 师对学生的“心理歧视”行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和高度警觉。
二、“心理歧视”及其表现
所谓“心理歧视”,就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自信心,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谩他们,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
只要我们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心理歧视”在校园里是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轻视和疏远;对回答问题出错的
学生,有的教师总是一番训斥或不屑一顾,使学生诚惶诚恐,垂头丧气;对上课问与课堂无关问题的学生,老师不但不因势利导,委婉解答,而说:“与上课无关的东西,不要乱插嘴。”这是对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打击等等。 三、“心理歧视”的成因
引起“心理歧视”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较低。有些教师没有高尚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在工作中表现出粗鲁、野蛮的作风。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对学生不合乎实际的期望导致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学生帮助方式又不恰当,动辄指责、冷嘲热讽。 3.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朋友、楷模、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而搞封建家长制式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对学生尖酸刻薄,以势压人,用蛮横、恫吓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
4.教师的学生观不正确。教师不了解当代孩于的特点,一味强调现在的学生与自己的孩提时代不一样而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的学生。有的信奉“分数至上”的学生观,以分数作为评价好学生的主要标准。有的则信奉“驯服工具”观,认为只有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5.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教师心理障碍。某些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如班级学生太多,升学率压力、竞争、教学评价,使得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引起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因教学条 1
件差、待遇低或与领导、同事关系不好,或是由于婚姻、家庭生活不
美满等心理失衡而迁怒于学生,一遇到学生缺点或错误就进行讽刺、挖苦。
四、“心理歧视”的危害性
“心理歧视”对学生虽然没有像体罚那样有皮肉之苦,无外表伤痕,但它对学生的伤害更严重,有的甚至是终身难以挽回的。“心理歧视”给孩子留下的是一种内在的创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社会成熟度不高,意志还比较脆弱,一般经受不住来自教师方面的精神摧残。主要后果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青少年儿童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它既敏感又脆弱,如果一个教师对差生另眼相待,讽刺甚至挖苦、羞辱,往往使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会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厌学、逃学。
2.失去自信心。教师的讽刺挖苦、轻视,同学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会产生暗示心理:“也许我真的不行,那也就算了吧”,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丧失上进心,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 3.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心理歧视”是对心灵的施暴,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它会引起师生心灵的冲突,是心理情感及人格的冲突。有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受了教师的冷遇或讽刺挖苦后,在心理上会与教师产生一道鸿沟,在课堂中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事事不关心,具体事情上采用不合作的态度,甚至产生对着干的态度。
“心理歧视”对教师本身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心理歧视”给学生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一后果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也不能被接受。学生由于被 冷落,被疏远,甚至被歧视,使他们在心坎上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大坝,对老师有戒备心理,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沮丧,丧失教学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心理歧视”的可怕还在于人们司空见惯。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理歧视”则不在意,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再也不能由教师人为地为学生制造心理障碍了。
五、消除“心理歧视”现象的对策
由于“心理歧视”是由教师引起的对学生心灵的施暴,故要消除它,关键在于教师。
1.教师要加强职业修养,提高自我素质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但是知识的启迪者,更是影响学生言行至深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艺术,不断解剖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自己存在的错误习惯和对学生的偏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于学生头上,任何不良情绪不可带到课堂上,更不能把学生当做发泄私愤的出气筒。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不能“惟分数论”看待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