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关怀,及时发现他们的焦虑、不安、烦闷、畏惧等不良情绪,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尊重是一种依赖,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教师要坚持平等待人,认真且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理解与认可学生的不同意见与分歧,以真诚态度与学生友好相处,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例如,当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时,教师要耐心仔细地听他们的倾诉,体会他们的感受,再给予必要的回馈,而不应一口否定学生的说法,甚至视为无稽之谈而予以嘲笑。教师要恰当地使用权威这把“手术刀”,如果不慎重、不细心,就会刺伤学生的心。与学生交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无论是表扬或批评,让学生同时体会到宽容的爱心与严格的要求,从而启开心扉进 行交流。
4.确立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发扬教育、教学民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共同探讨问题的人,允许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相反的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恼怒于学生,允许学生解释与认可不同的意见分歧,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进行创造性的努力。要与学生有效沟通,接纳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事实证明,在民主气氛下的教学中,师生友好,学生
心情愉快,学习有兴趣,对成功有信心,勇于探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 杨建飞
[内容提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在学生观问题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为适应新课程所提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现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关 键 词]新课程学生观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观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突出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
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像他们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要认同在成人眼里看出来的文化标准,如果我们仍然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师生矛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观的
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之中,趋向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他们与成人有质的区别,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施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观念。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气质和思想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
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都是独特的,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智能、兴趣、个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很重要的基本内涵。 5.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和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除了包括兴趣、爱好、愉悦、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会性体验,还包括自尊、关怀、公开、公正等社会性体验。社会性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体验角色转换,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也是具有责权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有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时刻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