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判断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6:31: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判断句

句子的分类

按句子的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按肯定、否定的语气:肯定句、否定句 按句子的繁简:单句、复句

按谓语的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古汉语判断句的性质和特点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 一般不要系词“是”。

现代汉语:我是广州大学的学生。/他不是广东人。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主语,谓语+也

“也”是句尾语气词,用来帮助判断。 制,岩邑也。(左·隐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僖五) 2.主语+者,谓语+也

“者”为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鲁仲连义不帝秦)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同上) 3.主语+者,谓语

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4.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孟轲荀卿列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关睢) 四、“是”

1.先秦的“是”为指示代词

①是社稷之臣也。(论·季氏)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魏策四)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庄·逍)

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僖卅)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为政)

2.至少在西汉前期,判断词“是”就已经产生,但这种判断句始终未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刺客列传) ②此是家人言耳。(史·儒林列传) ③是是帚彗。(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这种新兴的判断句在近代汉语中得到发展: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世说新语·言语)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唐崔颢《长干曲二首·其一》)

五、“非、即、乃、亦、则、诚” “非、即、乃、亦、则、诚”等都是副词,起否定或加强判断作用,不是判断词。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秋水)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项)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冯谖)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秦策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六、“为”

1.动词:意为“做、成为、作为”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襄廿六)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子张) 2.偶尔虚化为系词

①夫执舆者为谁?(论·微子) ②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宣二) ③尔为尔,我为我。(孟·公孙丑上) 七、判断句的活用 1.表比喻

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颜渊)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2.解释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3.表示复杂的内容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百乘,显使也。(战·齐策)

被动句

句子从谓语性质分:

判断句 描写句 敘述句 敘述句

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 郑伯拜。(《左传》) 秦伯说。(《左传》)

根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叙述句可以分为两类: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根据有无被动的标记,可以分为二类:

意念被动句【不带标记】 语法被动句【带被动标记】

意念被动句

什么是意念被动句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鹿禽。(甲骨文) 蔓草犹不可除。(《郑伯克段于鄢》)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如何辨别意念上的被动:

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但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这个句子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郑伯克段于鄢》)

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认为是主语发出的动作,但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这种句子也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盗跖》)

在主宾完备的句子中,宾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主语所表达的事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是被动句。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报任安书》) 语法被动句(被动式) (一)“于”字句

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于”与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介词“于”除可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外,还可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等。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 有时在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庄子·山木》)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二)“为”字句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为+动词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 诚令长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所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为??所”起源于战国时期,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汉代以后开始增加,东汉后成为一种主要的被动格式。

为所

“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用的情况。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三)“见”字句 见+Vt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荀子·正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孟子 梁惠王上》) 2.“见??于??”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 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出现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 附:“见”的演变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魏晋南北朝时又演变为副词,及物动词前,表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四)“被”字句

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被”字句产生于战国末,汉代逐渐增多,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1.“被”的演变

先秦“被”是一个及物动词,为“受到、蒙受”。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汉末“被”可带动词宾语,引进主动者,有了虚化的可能。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蔡邕《被收时表》) 这种句式一般出现在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 “被”逐渐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逐渐变成了介词。 2.“被??所”式

元帅所夺州府县镇,皆被张飞所收。(《三国志平话》卷下)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宾语前置句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搜索更多关于: 判断句 的文档
判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52rh3p4sd6c4ro7pot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