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
1
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重难点)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重点) 教学过程:
1. 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相关资料
2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4.欲扬先抑的写法
概念:这是一种描写技巧。“扬”就是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计:
一.讲述故事,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影《桃姐》画面)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故事。有一个叫钟春桃的人,她很不幸。她从小就失去父母,终身未嫁,没有亲人。她从13岁开始到一个大户人家——梁家当佣人。转眼间六十年过去了,她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人们都叫她桃姐。后来梁家一些人去世,一些人移民,近十年间,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爷罗杰一起生活虽少有交流,但相处颇有默契。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罗杰忙于工作,在桃姐的主动要求下把她送进老人院。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从这里开始展开。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情同母子。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周围的人。
今天的课,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去认识一位曾经感动过鲁迅的保姆,见证一段主仆情,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否也能感动你我。其实这个人大家对她并不
3
陌生,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那段温馨感人的记忆。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字词读音。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 chuāng( )疤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 雳
三.介绍学法,指导阅读 (多媒体出示学法介绍)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四.感知情感,概括事件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