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志,力和物,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将志比作是指引成功的明灯,那力和物则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那么,这三者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呢?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曾说“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饥,而在己为有悔”,在此王安石说明了“有力而不至”是由于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有力而无志的结局。远大的志向在我们实际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在事业上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种韧的精神。马克思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写成了举世闻名的《资本论》,他的成功便正是这种精神的胜利。
至于“于人为可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那些智力条件较好,但胸无大志到头来一事无成的人,当然于人为可饥,于己也应有所悔了。对于王安石在该文中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讽之乎”,我认为无悔要在百分之百尽其志的前提下,否则应有所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往往惊叹于成功者的伟业,自愧不知,却又认为以尽其志而无可悔矣。承认别人的高明是应当的,但自己却不奋发向上,自认先天不足,非大器之材,一味的崇拜他人,这实在不应该,剖析其根本我认为此乃无志而造成无力的结果。这类人,的确于人应为可饥。 王安石在该文中曾提到:有志于力,而又不随以怠,他在此未分析“怠”。我认为其所以“怠”是缺乏勇气,缺乏冒险精神。王安石之所以不能极游山之乐,与其怠是有关系的。克服怠——自身的懒性,培养一种独立自恃,笃定进取的精神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敢为天下先,敢冒事业险,奋勇搏击,不进则退,这已成为当代用于开拓,创新的中国改革者的信条。
我们不但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磨练自己的毅力和意志,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力,并且善假于物,我相信在以后的生命旅程中一定会出现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