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 课时 主备人 折线统计图 第七单元第1课时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时间 执教人 1、我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目标 2、我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我的统计意识,提高我的统计能力。 3、我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 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学习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ppt、学案 师导案 生学案 自主学习教材第104、10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教材第104页的统计图叫 统计图。 教材第105页的统计图叫 统计图。 2、这两种统计图的横轴都表示 ,竖轴都表示 。 3、 统计图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 。 它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直观地看出 。 4、请你把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自 主 堂及时辅导学困生。 学 习 ︵ 约 7 分 钟 ︶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106、107页内容。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1、教材第106页中分别画出了2001-2002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合作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的情况,我们应该用 统计图来比较。 探让学生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在究 小组内说一说。 ︵ 约3、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7页的统计图。 104、在小组内说说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它与分钟 单式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 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6、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死亡人口数统计图,要想更方便的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汇报展示 ︵ 约10分钟 ︶ 课堂上老师尽量多让各小组展示交流自己合作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情况,要补充的意见,要大胆展示自己。 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个人 统计图中的折线全都是实线,很难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可以或小组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同一支笔可以用虚线和实线做区分。为了告诉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学习看图人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对象我们需要事先确定谁用什么线的经验。 表示,我们把它叫做图例,写在统计图标题的下面。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选一选:我们在制图时要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1)(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达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标检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2)(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测 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 (3)朝阳小学要统计各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约 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 )比较好。 7 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分(4)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 )钟 解。 ︶ 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拓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 展延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 伸 正。 ︵ 约 6 分钟 ︶ 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在一张统计图中表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书设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计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 课 后反 思 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 课时 主备人 数学广角--找次品 第八单元第1课时 欧俊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时间 执教人 1、我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学习目标 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我能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方法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学习难点 尝试用“找次品”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天平、学案 师导案 生学案 自主学习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少了的这瓶可以用 、 、 ……方法, 方法更加快速、准确。 2、如果利用天平怎样找出轻的那瓶?随意拿两盒放在天平上,会出现几种可能? 3、请你用教材中的记录方法在下面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自 主 堂及时辅导学困生。 学 习 ︵ 约 7 分 钟 ︶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112页内容。 1、试试8个零件有几种分法,简单画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合作探究 ︵ 约10分钟 ︶ 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帮助梳理分 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2、表中那种方法需要称的次数最少?你们能发现什么? 3、小组合作用你们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你们发现的方法找的次数也是最少吗? 小结: 能找出次品? 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 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 的次数一定最少。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 次,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 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 次…… 汇报展示 ︵ 约10分钟 ︶ 课堂上老师尽量多让分小组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情况,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个人的次数一定最少。 或小组解决的问题,丰富学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 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学习 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的经验。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1、一箱水果糖有7袋,其中6袋质量相同,另外有一袋质量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出轻的一袋? 2、有8个外观一样的乒乓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比其他球轻一些,用天平最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3、现有10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最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4、有13瓶水,其中12瓶质量相同,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它略重一些,用天平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达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标检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测 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 约 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7 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分钟 解。 ︶ 拓展延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求10只一笼。一天师徒共做了5笼包子,其中师傅做了4笼,伸 正。 徒弟做了1笼,但由于徒弟粗心听错了师傅的要求,每只包子都︵ 少了10g。你有什么办法称一次就能知道哪一笼包子是徒弟做的约 6 吗? 分钟 ︶ 找次品 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板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书 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 设 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师傅和徒弟一起做包子。规定每只包子用的面粉一样重,并且要 课 后反 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