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调研活动小组)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教育实践形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本文
以职业教育是实施底层关怀的重要途径为基本假设,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来揭示当前弱势群体的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状况。了解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可以从宏观上为职业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向,从微观上落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通过调查发现,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且也是多样化的,而职业教育可以为这一类人提供更多、更广、更好的机会,以此提升其社会地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需求 弱势群体 社会
2011年5月,科创项目初期评审通过以来,本调研小组成员利用学习之余及今年暑假的时间对“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调研,根据所调查的资料、数据等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 弱势群体与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影响下,市场经济竞争日趋剧烈,产业重组步伐加快,加深了就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流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由此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然后再扣除重叠部分(如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和非弱势人口(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我们估计出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应该说,弱势群体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比例,已经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 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如法律体系、经济体系、人权状况等。其中,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是保护这一群体的有力措施。如何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必要
1
的物资条件,就需要一个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平台。利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组织好各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工作,将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推向更多的岗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缓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的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面向社会、面向广大中职、高职生的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注重教育的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对于增强广大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改善生活状况,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已经接受过一定的普通教育、将要或者已经在一定的职业从事有偿劳动的人员,它注重专门化、定向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职业教育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在普通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弥补了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给他们提供了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增强了职业教育的转换能力,将单一的职业岗位就业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设计,实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从根本上摆脱生活困境创造条件。
二、关于“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在取样调查时,本调研组采用多段抽样与判断抽样的抽样调查方法,以及走访调查的方法,共设计两份问卷,面向外出就业的弱势群体以及在家务农的农民朋友。本次调查以青年弱势群体为主,分年龄段、性别、接受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共发放问卷220份,其中通过网络发放给外出就业人员的问卷有140份,回收133份,有效问卷有130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达到97.74%。通过走访农村,结合访问调查的方式,面向农民朋友共发放问卷80份,全部回收,全部有效。问卷各设置十三道题目,分单选、多选、半开放式与开放式题目四类题型,涉及到调查对象的收入、职业、生活态度、技能以及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等诸多方面。调查对象广泛且具有代表性,调查内容准确,数据真实。调查结果论述如下:
2
(一) 抽样对象的描述
以面向外出就业人员的调查为例,本次调查涉及到的弱势群体虽然是以青年人为主,但是也兼顾了非青年这个范围的对象。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宽泛性、随意性,我组成员经过精心策划,设定了合理的抽样对象,对外出就业(一般在生产流水线、公司最底层工作)的农村青年、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这几大类型的人群进行了深入调研,按照年龄段、性别的不同合理规划调查数量,取得了比较真实、可靠的数据。
通过下图1与图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以18-50岁年龄阶段的对象为主,这个阶段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达到75.38%,18岁以下人群占18.46%,50岁以上人群也达到了6.15%。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其中,男性被调查者有50.76%,女性调查者有49.23%。确保了调查的科学性,避免了所获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
图1 年龄分布图 图2 性别分布图
(二) 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调研组所研究的对象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收入低,工作单一,对生活不抱有非常乐观、积极的态度。据调查数据所得,其生活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职业技能不突出,职业分布具有单调性。
3
图3 职业分布图
从图3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职业分布比较集中于公司或工厂职员,这一类职业所占比例有43.85%,而这些职员都是公司最底层职员,如清洁工、保安人员、服务人员等,或者是生产流水线的职工,地位较低、待遇较差。还有34.62%的人选择在城市或是城镇打零工,12.31%的人选择了务农,甚至有4.62%的人暂时没有稳定的工作。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弱势群体的家庭条件艰苦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被调查者则是认为自身“没有一技之长”。从下图4可以发现,“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工作经验”、“家庭状况不好”是弱势群体自身劣势表现的三大因素。其中,33.08%的人认为自身最主要的劣势就是“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技能就很难找到符合自已期望值的好工作,导致另一劣势的出现,即“缺乏工作经验”(22.32%)。同时,弱势群体的“家庭状况不好”(22.31%)也是阻碍他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人所看重的“学历不够”却不是弱势群体所认为的劣势,从而可知,弱势群体大都比较看重个人的技能,而不在乎个人的文化水平。这就为弱势群体对接受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的需求设置了合理的前提。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