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的第一部分又用了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过渡,结构脉络清晰明白。
(3)题目是写“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于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的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然而他写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绾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得作品不仅结
构严谨,而且限的情致幽深,别具含蓄。
(二)细节描写:
作者笔下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小事都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小,但能真正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
写母亲,通过老妪转述,只写了母亲叩门扉、问饥寒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与关心。重点表现了母爱难忘,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写祖母,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语言细节如“大类女郎”的玩笑,表现奶奶的疼爱
之情。“儿之成可待”,殷切的希望之情,“他日汝当用之”,则是一片激励之情。动作则是“以手阖门”和“持象笏至”,同样表现了祖母对孙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的希望。“以手阖门”是为了让孙子安静地读书,“持象笏至”是给孙子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去实现。重点表现昔日祖母对自己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与今天自己的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写妻子,只用妻来到轩中,“问古事”“学书”“诸小妹语”的三个细节表现夫妻之间的深情重义。用一棵妻子临死之前亲手栽的枇杷树现在“亭亭如盖”,含蓄深沉地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物在人亡的感伤怀念之情。重点在写夫妻恩爱,所以相对的含蓄一点,更加深情一些。
写项脊轩经过自己的修葺之后的美丽环境以及自己读书的美好情景时,作者也用了细节描写:“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悠然自得,人鸟相宜,物我合一的情态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
(三)语言特色:
1、白描手法,不饰雕琢,清新自然。尤其是第一段中的描写,表现了这一特色。 2、简洁明了。
如课文补记一部分写妻子来了之后的事情:??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
三、课外拓展阅读: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注释】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 ④缉纑(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六来归 归:回家 B. 期而生有光 期:满一周年 C.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赠送 D. 孺人中夜觉寝 觉:睡醒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是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④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③⑤⑥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一句,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句,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翻译】: (2)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翻译】: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