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汇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8:39: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汇编(2)

诗歌鉴赏方法

三大命题角度: 1.理解、鉴赏关键字词。 2.分析、鉴赏是诗歌的表达技巧。 3.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A: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一)分析炼字的妙处。

一般来说,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也要注意)用得好往往能成为生动传神的“炼字”。例如:(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有时,即使整首诗的意思不太懂,也可以做这类题。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

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注:下文四川卷中的第1题,也属于这种类型,可进行比较练习。 (二)分析重点词的含义。

这样的词语理解的步骤是:释词义+描景物+点效果。 例如:(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作者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绵长思念之情。“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思念家乡故园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第(1)考查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月”的特点,结合诗人遭际和时局特点作答。第(2)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回答即可。

B:分析、鉴赏是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等。 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等。

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仅仅是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提高得分率。例如:

(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C: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就要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所给你的提示信息。一般来说,一个作者属于那个派别,他的创作风格是固定的,或者他关注的事物,抒发的情感不会超出那个范围。而注释的内容,也会给出关于诗歌的主旨方面的提示。最后,还要能抓住诗眼(一般是诗歌的后两句)。例如:

(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有关陆游以及他的创作风格),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D:要在诗歌鉴赏方面有所提高,就要在平时有所积累。 积累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意象: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对于理解诗歌极为重要。常用的意象有:月、柳、菊、梅、长亭等。

(二)、诗人的派别,创作风格,帮助你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鉴赏诗歌的专业术语。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5wif1vsj628mwx144r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