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人与自然。如:三年级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中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长辈请教,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保护大自然》等课程比较枯燥,如果与学生一起,选择一片树林、一个鱼塘、一条河流或某个生活区,溶入这样的世界:天空烟尘弥漫、耳中轰鸣不断、绿色植物剧减、高楼大厦猛增、鸟儿无影、鱼儿无踪、人群拥挤、污水横流……以及地面硬化、植被减少和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大洪水,思考人类、动物、植物、环境有怎样的关系,想想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类对地球有何等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周围大自然的一切……在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中,不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而且能让学生在身心共鸣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六、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逐步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做评判。也可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比如《毛细现象》一课中,让学生设计假期给花浇水的方案,并且评价其科学性。个别学生的设计非常精细,材料也很讲究,评价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种设计费时、费力、费钱,是否值得大家研究,有没有经济价值,对于即将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是否更喜欢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做生活调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
小学科学教学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学目标是在一定的知识活动过程中达成的。科学教学必须按计划认真组织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学生的实践活动,切实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从中可知科学教学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方法真接关系到培养创造的是怎样的“人”,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项最基本任务。所以,实验教学中必须改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开创自主、自由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就要真正贯彻活动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