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2: 白面长角羊
aaB——
由上用逆推法可知,因子二代有aa基因型,所以子一代个体必有a基因,子一代有a基因可推知亲代必有a基因,所以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黑面基因型为Aa;又因子二代能出现白面长角羊,有可能出现短角羊(bb),并且长角羊可能为Bb,所以子一代有可能有b基因,从而推知亲本也可能有b基因,故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长角基因型可为Bb,另外子二代也可能只出现白面长角羊,并且为纯种(aaBB),所以推知子一代无b基因,从而推知亲本也无b基因,故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长角基因型可能为BB,由上可知,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ⅹAaBB、AABBⅹAaBb。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一就是后代不能出现一定的分离比,注意但要出现性状分离。 (3)①多赛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Y和XX;克隆羊多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来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所以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苏格兰羊的次级卵细胞含的X染色体复制后若着丝点还没有分裂,则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在减数第二次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则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答案为“?” 、“?”。
②多利的染色体是来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而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是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的,即多利的体细胞分裂次数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多,已知哺乳动物的端粒(由DNA组成的染色体末端结构)在个体发育开始后,随细胞分裂不断缩短,因此,多利的端粒长度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短。
分析:此题考查了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以
及解遗传题用的逆推法的运用,还考查学生对克隆知识的了解和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此题涉及的知识非常多点,并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完成,但难度不太大,属偏难题。
31.(26分)
I.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
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对照组试管中
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
解析: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高压蒸汽(98KPa蒸汽)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有机碳,因炭疽杆菌代谢的同化方式为异养型。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因细菌比较微小,必须放大后才能看见。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要运用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照原则,噬菌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实验组加入的噬菌体就会侵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就会裂解,细菌数量减少浑浊度低。
④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因此时抗体的
产生是易感人群第一次接触抗原,所以与记忆细胞无关。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及实验的原则的掌握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
免疫的知识,比较基础,属识记类,中档题。
II.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
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 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
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
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分析;此题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曲线识图题,三种生物数量不多但对应三种不同环境,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因难了,如对于这六条曲线分析不清楚,此题就不能正确解答。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读好题,审清题,抓条件,找关键,求对应,进类推。此题属理解、应用类,为难题。
此套高考题知识全面,几乎覆盖高中生物三本课本中的所有知识,又突出重点动植物的代谢及调节和遗传的相关知识,又不忘记实验。此套高考题难易适中,又不偏不怪,选择题第四小题相对偏难,第五小题容易出错,30和31题每小题都是由易到难,对一般学生有可做性,但又有梯度,能区分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程度,对于选拔人才具有很好的作用。答案具有相对的唯一性,但知识又非常的活,如31题的第二小题,若未分析明白又很难填出正确答案,这样避免随意给分现象,对考生比较客观公正。此套高考题考生喜欢,家长满意,老师踏实,社会叫好。希望以后的高考题就这样出就好,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所有获,如出得过偏过怪,教不教学不学一个样,谁还想教谁还愿学?
相关推荐: